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风李峤翻译及诗句(古诗词《甲午元旦》的解释)

风李峤翻译及诗句(古诗词《甲午元旦》的解释)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24    点击:  389 次

风李峤翻译及诗句

网上有关“风李峤翻译及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诗词《甲午元旦》的解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关于风的诗句并翻译

关于风的诗句并翻译 1.关于风的诗句 带解释 赏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赏析:

这首诗景色凄美。诗的起首四句特别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虫声销迹灭,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衰败的枯草,凛冽的北风,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对此景,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凄苦的,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翻译:

春风拂过,又把江南岸的每一个角落吹的翠绿,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赏析:

前一句为千古名句,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用疑问句式表现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思念家园的心情。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赏析:

“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十分有名的诗句,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把春风比作剪刀?本句将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2.关于风的诗句和解释说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间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风声显得缠绵柔美,像弦乐伴奏。可是,雨打风吹花易落,那撒落在地上的花瓣,该有多少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

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 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3.查找关于“风”的诗句

1、大风起兮云飞扬。——汉 刘邦《大风歌》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 志南《绝句》

4、风急天高猿啸哀——唐 杜甫《登高》

5、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晏殊《蝶恋花》

11、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12、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13、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宋 陆游《钗头凤》

1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1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 李商隐《无题》

16、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

1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 孟浩然《春晓》

18、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唐 严武《军城早秋》

19、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唐 令狐楚《少年行》

20、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雪作远游。——近代 梁启超《太平洋遇雨》

2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22、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明 陆娟《代父写诗送行》

23、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唐 杜甫《赠花卿》

2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 孟郊《登科后》

2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4.含有风的意思的诗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题都城南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杜甫《春夜喜雨》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朱熹《春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5.清风的诗句带翻译

带有“清风”的诗句带翻译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仲殊《南柯子·十里青山远》

翻译:残月西堕,白露湿衣,拂晓的凉风慢慢地吹散朝霞。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李白《南轩松》

翻译:清风时时摇着它的枝条,潇洒终日是多么惬意。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翻译: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孟浩然《初秋》

翻译: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

6.古诗“风”作者李峤这首古诗的解释

风——唐·李峤

作者: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注释]

1、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2、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简析]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 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

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

[作者简介]

李峤 (645~714)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真才子”。日本人书李峤诗墨迹《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文集50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5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

[赏析]

风之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扬扬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象“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7.写风或雨的古诗名句并赏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翻译:

春风拂过,又把江南岸的每一个角落吹的翠绿,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赏析:

前一句为千古名句,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用疑问句式表现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思念家园的心情。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赏析:

“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十分有名的诗句,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把春风比作剪刀?本句将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古诗词《甲午元旦》的解释

1.关于长江黄河诗句的意思和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

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要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2.关于长江黄河诗句的意思和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要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3.有黄河诗句的解释吗

不到黄河心不甘。

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谚语) 意 思:比 喻 说 了 多 少 话 , 只 有 一 个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争 辩 了,~,还 是 对 我 有 意 见。

?跳进黄河洗不清。 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看来他是不 到黄河心不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

"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

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

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俗语:不到黄河心不死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 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

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成语:砥柱中流 海晏河清 河清海晏 河山带砺 黄河水清 砺山带河 鲤鱼跳龙门 俟河之清 中流砥柱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诗歌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崔曙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 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 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 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 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当澄。

黄河钩沉 从青藏高原 一个名不见传的小土丘开始 拉长 泛黄之水 将先人粗糙的石器 和炎黄的呜咽 深埋 汇成一声呐喊拓展生命的异域 黄地毯 沿渤海湾 向龙宫延伸 会有一天 东海龙往 携娇美的龙女 踏地毯而来 月老下 和着雄浑的《船夫谣》 共饮一杯清冷的月光 和酒 与黄皮肤黑头发的 攀亲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 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

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

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

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

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唐 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唐 李白《古风》)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

(唐 李白《寄远》)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唐 杜甫《黄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4.有关黄河的诗句 是什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关于黄河的俗语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关于黄河的成语 中流砥柱 鲤鱼跳龙门 九曲黄河 泾渭分明 衡门(陈风)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娶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岂其娶妻,必宋之子? 河伯 屈原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悟怀。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

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媵予。 别诗 应瑒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

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 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

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河阳县作 潘岳 日夕阴云起,登城望洪河。

川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 归雁映兰畤,游鱼动圆波。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 引领望京师,南路在伐柯。

大厦缅无觌,崇芒郁嵯峨。 总总都邑人,扰扰俗化讹。

依水类浮萍,寄松似悬萝。 朱博纠舒慢,楚风被琅邪。

曲蓬何以直,托身依丛麻。 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位同单父邑,愧无子贱歌。 岂敢陋微官,但恐忝所荷。

渡黄河 范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凌。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晚渡黄河 〔唐〕骆宾王 千里寻归路,一苇乱平原。

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

棹唱临风断,樵讴入昕喧。 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

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 杂诗三首(其一) 〔唐〕王维 家住孟津河, 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 寄书家中否。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能详细解释王安石古诗《黄河》诗句的意思吗

意思是黄河的水源自昆仑山,贯穿神州大地,气势磅礴;一路风沙,一路波浪,一旦洪水决堤,万千的黎民百姓将无家可归。

原文: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出自——北宋宰相王安石的诗《黄河》。

这首诗写在深秋之时,清晨,天上繁星点点,残月渐逝,周遭还有阵阵鸡鸣。因着战乱,朝廷不得不征兵。战马嘶鸣,仿佛是对离人的不舍。回看自己的亲人,泪流满面。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百度百科—王安石

6.黄河有关诗词及解释 ,一定要有解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意思: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____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意思: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____柳中庸《征人怨 / 征怨》意思: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____李白《赠裴十四》意思:黄河从天而下,直奔东海;咆哮万里,抒发情怀。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六)

《甲午元旦》的解释是这样的:

头上已是是稀疏的白发,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守岁而无法入睡。蜡烛一点一点的燃烧,仿佛有人在催他喝干这夜酒。将身上的钱分给家里的小辈,让他们去买春钱 。?

听爆竹声声好像自己的童心仍在,看到更换桃符的人有老有少。四周 鼓角声不断,梅花也争相开放,待到五更时分人们欢笑着相互拜年!?

原文:

花枝含笑画犹存,偕老浑忘岁月奔。红烛高烧人并照,绿云低覆镜回温。新妆几换孤山面,浅笔终留倩女魂。珍重玳梁香雪影,他生同认旧巢痕。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作者孔尚任写这首《《甲午元旦》》时已六十六岁,在家乡曲阜简居。《甲午元旦》诗分两大段,前四句写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第三句过渡,借分赠。买春钱”暗示旧年已去,新岁已来。后四句转入写元旦。

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孔尚任一颗赤诚的童心。《甲午元旦》全诗反映出他脱离官场后心情的恬静和愉悦。?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所载为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题大庾岭北驿》唐诗诗词鉴赏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关于“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曰:“第三段四句,是写送行和还乡,是说饯别之后,我不久也将乘船去访问你,足见两人交情的真挚。”(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按:此二句语意,紧承上句“同心与我违”,主语明显是“同心”,即心心相印的朋友,指綦毋潜。因此,它是说綦毋潜就要乘船还乡,不久便可到家,而不是说“我不久也将乘船去访问你”。綦毋潜的家乡在荆南,而王维是河东人,此时在京城长安。荆南在今湖北;河东在今山西,长安在今陕西,与荆南均相距甚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诗人一般不会轻易地作出这样的承诺。

唐王昌龄《别刘谞》诗曰:“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刘长卿《送王端公入奏上都》诗曰:“旧国无家访,临歧亦羡归。途经百战后,客过二陵稀。秋草通征骑,寒城背落晖。行当蒙顾问,吴楚岁频饥。”高适《河西送李十七》诗曰:“边城多远别,此去莫徒然。问礼知才子,登科及少年。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高价人争重,行当早著鞭。”韩翃《送李司直赴江西使幕》诗曰:“敛版辞汉廷,进帆归楚幕。三江城上转,九里人家泊。好酒近宜城,能诗谢康乐。雨晴西山树,日出南昌郭。竹露点衣巾,湖烟湿扃钥。主人苍玉佩,后骑黄金络。高视领八州,相期同一鹗。行当报知己,从此飞寥廓。”李益《送常曾侍御使西蕃寄题西川》诗曰:“凉王宫殿尽,芜没陇云西。今日闻君使,雄心逐鼓鼙。行当收汉垒,直可取蒲泥。旧国无由到,烦君下马题。”李端《送宋校书赴宣州幕》诗曰:“浮舟压芳草,容裔逐江春。远避看书吏,行当入幕宾。夜潮冲老树,晓雨破轻。鸳鹭多伤别,栾家德在人。”孟郊《送淡公》诗十二首其二曰:“坐爱青草上,意含沧海滨。渺渺独见水,悠悠不问人。镜浪洗手绿,剡花入心春。虽然防外触,无奈饶衣新。行当译文字,慰此吟殷勤。”张籍《送郑秀才归宁》诗曰:“桂楫彩为衣,行当令节归。夕潮迷浦远,昼雨见人稀。野芰到时熟,江鸥泊处飞。离琴一奏罢,山雨霭馀晖。”皆送别之作,而诗中“行当”云云,皆叙被送者将如何如何,其例正同,可以参看。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关于“江清月近人”

刘永济先生《唐人绝句精华》曰:“第三句写远景,野旷则似天低于树。第四句写近景,江清则觉月近于人。合观之有辽阔凄寂之感,所谓‘客愁新’也。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不可但赏其写景之工,而不见其客愁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按:此句中的“月”,当指月亮在江中的倒影。月影在水,客船也在水,所以说“月近人”。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恐非加倍渲染“客愁”,而是适度消减“客愁”:有“月”与诗人相亲近,其孤寂的感觉便不至于太浓重。从章法上来看,“日暮客愁新”句一推,此句一挽,乃有收放自如之妙;若“日暮客愁新”句一推,此句又一推,放而不收,似略嫌平直。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关于“烽火连三月”

宋赵次公注曰:“考此诗作于天宝十五载之正月。盖禄山反于十四载之十一月,至是则烽火连三月。”(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卷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九曰:“考是诗作于天宝十五载正月之末。盖安禄山反于十四载之十一月,至是则烽火连三月矣。”(《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70页)

宋黄鹤注曰:“天宝十五载正月,明皇未幸蜀,方且命嗣吴王只季随李光弼等讨安禄山,安得谓之‘国破’?是时公携家在奉先,五月方入鄜,道路未绝,书非难达。赵注以十四载之十一月至次年正月为三月,失于不考。当是至德二载三月陷贼营时作,‘三月’者,直指三月而云。”(宋黄希原本、黄鹤补注《补注杜诗》卷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之一曰:“自禄山祸起,至此已一年馀。鹤(按:黄鹤)说良是,但如此则不成句法矣。考史,上年之春,潼关虽未破,而寇警不绝。此云‘连三月’者,谓连逢两个三月。诗作于季春,故云然耳。”(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册,第363页)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曰:“这是至德二载(七五七)三月所作。……三月,指季春三月。连三月,连逢两个三月,是说从去年一直打到现在的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2—73页)

按:尽管赵次公、蔡梦弼等对杜甫此诗系年有误,但他们以“连三月”为连续三个月的理解,却没有错。《杜诗言志》及俞陛云《诗境浅说》亦持此见,可谓有识。“连数月”这样的用法,在唐人文集里也有例证,如杜牧《唐故太子少师奇章郡开国公赠太尉牛公(按:牛僧孺)墓志铭》曰:“敬宗即位,与武士畋宴无时,征天下道士言长生事。公亟谏曰:‘陛下不读玄元皇帝五千言,以清静养生。彼道士皆庸人,徒夸欺虚荒,岂足师法!’未一岁,请退,不许。连四月日间以疾辞,乃以鄂、岳六州建节号武昌军,命公为礼部尚书、平章事,为节度使。”此“连四月日”,明显是说连续四个多月。又,宋李弥逊《与似表弟游石门怀蹈元时中用高字韵》诗曰:“病来避酒连三月,春半寻山等一遭。”曾几《郡中迎怀玉山应真请雨得之未沾足》诗曰:“悯雨连三月,为霖抵万金。”陈渊《答李光祖书》曰:“渊入台已四月馀,日日益多事,几无顷刻之暇。以连三月宿斋,故得尽答亲知之书。”周紫芝《次韵远猷东池晚思》诗曰:“多事冯公子,含情不奈秋。……烽尚连三月,诗应拟《四愁》。”洪适《祭南海庙文》曰:“章贡叛黥婴城连三月矣,生齿何辜,沦胥涂炭!”范成大《秋雷叹》诗曰:“向来夏旱连三月,吁嗟上诉声满屋。”吴泳《小雪》诗曰:“卧病连三月,起来几半人。”刘黻《旱》诗曰:“一雨连三月,当秋乃亢晴。”释文珦《苦雨》诗曰:“秋雨连三月,愁吟野水。”俞德邻《病中谢亲友》诗四首其四曰:“一病连三月,肥甘宁得知?”凡此“连三月”,也都是说连续三个月。宋世去唐未远,语言习惯当无大的改变。在唐代语言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宋代语言资料的参考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黄鹤关于杜甫此诗系年的考辨,或许近是。但他以“三月”为具体月份的说法,却不能成立。浦起龙、萧涤非先生说“连三月”是“连逢两个三月”,错得更为离奇。只要对照笔者上文所举诸多书证,黄、浦、萧诸说之误,便可一目了然。

自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发生,到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已一年多。天宝十五载(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安史叛军占领长安。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将家小安顿在鄜州,只身赴灵武欲投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押往长安。自此到至德二载春,也已半年多。因此,我们对他这首诗中的“三月”,不应坐得太实。作“好几个月”来理解,似较圆通。因为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囿于格律,“月”字前面的那个数字,必须用平声字。而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中,只有“三”字是平声,故诗人不可能有其他选择。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唐]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关于“一篇长恨有风情”

王汝弼先生《白居易选集》注曰:“风情,风人(诗人)之情。《诗集传》:‘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白氏自认其诗有风人之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按:“风情”是古代诗歌中的常用词,义项虽不止一端,却偏偏没有“风人之情”“风人之旨”的意思。考察白居易同时代人的诗歌,权德舆《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诗曰:“芳讯风情在,佳期岁序徂。”刘禹锡《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诗曰:“眼前名利同春梦,醉里风情敌少年。”姚合《寄送卢拱秘书游魏州》诗曰:“蓟门春不艳,淇水暖还清。看野风情远,寻花酒病成。”凡此“风情”,或曰“芳讯”“佳期”,或曰“醉里”“少年”,或曰“看野”“寻花”,似皆谓风流或风雅情致。而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中,“风情”一词凡十五见。除本篇外,卷一七《蔷薇正开春酒初熟因招刘十九张大夫崔二十四同饮》诗曰:“瓮头竹叶经春熟,阶底蔷薇入夏开。似火浅深红压架,如饧气味绿粘台。试将诗句相招去,倘有风情或可来。明日早花应更好,心期同醉卯时杯。”又《湖亭与行简宿》诗曰:“浔阳少有风情客,招宿湖亭尽却回。水槛虚凉风月好,夜深谁共阿怜来?”又《三月三日怀微之》诗曰:“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暗销。忽忆同为校书日,每年同醉是今朝。”又《题峡中石上》诗曰:“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又卷二〇《湖上招客送春泛舟》诗曰:“欲送残春招酒伴,客中谁最有风情?两瓶箬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教成。排比管弦行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又卷二四《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韵》诗曰:“眷爱人人遍,风情事事兼。犹嫌客不醉,同赋夜厌厌。”又《题笼鹤》诗曰:“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岂是风情少?其如尘事多。”又《酬刘和州戏赠》诗曰:“钱塘山水接苏台,两地褰帷愧不才。政事素无争学得?风情旧有且将来。双蛾解佩啼相送,五马鸣珂笑却回。不似刘郎无景行,长抛春恨在天台。”又卷二六《忆梦得》诗曰:“齿发各蹉跎,疏慵与病和。爱花心在否,见酒兴如何?年长风情少,官高俗虑多。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又卷二七《想东游五十韵》诗曰:“驿舫妆青雀,官槽秣紫骝。镜湖期远泛,禹穴约冥搜。预扫题诗壁,先开望海楼。饮思亲履舄,宿忆并衾裯。志气吾衰也,风情子在不?”又卷二八《座中戏呈诸少年》诗曰:“衰容禁得无多酒,秋鬓新添几许霜。纵有风情应淡薄,假如老健莫夸张。兴来吟咏从成癖,饮后酣歌少放狂。不为倚官兼挟势,因何入得少年场?” 又卷三一《侍中晋公欲到东洛先蒙书问期宿龙门思往感今辄献长句》诗曰:“功成名遂来虽久,云卧山游去未迟。闻说风情筋力在,只如初破蔡州时。”又卷三四《酬梦得以予五月长斋延僧徒绝宾友见戏十韵》诗曰:“禅后心弥寂,斋来体更轻。不唯忘肉味,兼拟灭风情。”又卷三五《梦得前所酬篇有炼尽美少年之句因思往事兼咏今怀重以长句答之》诗曰:“昔饶春桂长先折,今伴寒松取后凋。生事纵贫犹可过,风情虽老未全销。”又卷三七《寄黔州马常侍》诗曰:“闲看双节信为贵,乐饮一杯谁与同?可惜风情与心力,五年抛掷在黔中。”所谓“风情”,亦多以饮酒赏花、游山宿水、听歌观舞、题壁赋诗等为言,仍指风流或风雅情致。 据此类推,则 “一篇《长恨》有风情”云云,也应是诗人自负其名篇《长恨歌》甚有风流情致。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题大庾岭北驿》唐诗诗词鉴赏1

  《题大庾岭北驿》

 唐代: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

 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

 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

 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

 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注释

 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阳月:阴历十月。

 殊:还。“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鉴赏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宋之问被贬途径大庾岭北驿时,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意思是说: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这一联恰好如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陆时雍《诗镜总论》)。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感人肺腑。

  创作背景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题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创作时间约在公元710年(唐睿宗景云元年)。

《题大庾岭北驿》唐诗诗词鉴赏2

 xx学校高中部高一新生为期7天的军训就要结束了,在校领导和武警辽阳中队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教官的细心指导和同学们的努力拼搏下,我们的军训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次军训,由于部队教官严格要求,认真进行各项科目的训练;同学们参训态度端正,有吃苦耐劳和磨练意志的思想准备,因此,在军训期间参训的同学都能积极的投入到艰苦紧张的军训之中,不仅增强了国防观念,坚定了爱国主义信念,而且体验了士兵生活,增强了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观念。培养了艰苦奋斗、勇敢顽强的军人作风。虽然军训时间是短暂的,但这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军训中,教官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爱心和责任心,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心参训同学生活,主动做好参训学生的思想工作,热情为同学服务。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最可爱的'教官表达最崇高敬意。

 同学们,军训是每位高中生重要的必修课。这次军训的200名同学,经过军训技能考核,均取得优良成绩。

 7天来,同学们虚心向教官学习,严守纪律,不怕困难。有的同学带并带伤坚持训练,从不叫苦叫累。3班的xxx、同学在训练中,虽身体不适稍做休息又投入到高强度训练之中。1班的、2班的、3班的、4班的xxx、xxx、xxx等同学是军训学生的榜样,他们高标准要求自己,各项技能成果走在了最前面。106寝室的同学用午休时间清扫场地积水,热心为集体服务。军训不仅增强了体魄,而且锻炼了意志、毅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集体荣誉感。

 军训中在同学们身上真正体现了一名高中生的优良品质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你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人生学子军训的新篇章。

 我们参训的老师从军训开始一直关心、体贴、鼓励参训同学,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了同学们积极参训,你们的感召力是无穷的。

 这次军训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为确保学生军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前准备,确定目标,体现了军训各项工作抓紧、抓严、抓实的特色。

 在这里需要特别感谢的是武警辽阳中队的参训教官,你们严格施训以及高度的责任心,保障了本届军训任务的圆满完成,在这里我们向你们敬礼,向你们致敬!

 同学们,短短的7天军训此时此刻就要结束了,军训结束后,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扬军训中焕发出的好精神,好作风。把军训成果转化为优良的学风、校风,争取更大荣誉和成绩。最后,祝教官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同学们在新的学期里学习进步,幸福快乐。愿人生学校走向辉煌。



论持久战主要有哪些内容?

《论持久战》内容精要:《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1)中日战争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①中日战争的特点

毛泽东认为:“中日战争不是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是中日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战争的双方存在着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少助我多助等相互矛盾着的四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它贯穿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中日战争规律和指导战争都离不开这些特点。

②中日战争的发展规律

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持久战是敌我全部基本因素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单纯说哪一种因素都不能产生持久战的结果。四个特点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敌强我弱的相对性,这是持久战的客观基础。

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将具体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

(2)能动性在战争中

毛泽东指出:“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人的自觉的活动和努力。”这是人的意识对客观存在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能够强烈地表现在战争之中。战争是人进行的,战争的胜利要靠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正确认识战争,正确指导战争,都需要人的自觉活动和努力。战争是双方力量的竞赛,然而力量强弱只具有胜负的可能性;变可能性为现实性,人的能动性是决定因素。战争又是双方能动性的竞赛,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和劣势、主动和被动的变化。

在战争中如何正确地发挥自觉能动性呢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必须具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与运用辩证唯物论,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问题。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重视调查研究,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认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抗日战争的具体战略方针

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具体方针是:在战争的第一、二阶段,即敌之战略进攻和保守阶段中,中国军队应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应是战略反攻战。这个方针产生的根据是由日本是强国和兵力不足,中国是弱国和地大、人多、兵多这种矛盾因素决定的。它是适合持久取胜的客观规律的。这个方针的基本精神是:战略上藐视敌人,以弱胜强,以劣胜优;战役战斗上重视敌人,以强胜弱,以多胜少。战略上的内线防御持久战,战役战斗上的外线进攻速决战,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的辩证统一关系,且同时并重,不可偏废。

(4)战争的形式

在总体上,运动战是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这是由中国版图广大、兵员众多、军队的技术和教养不足,敌人兵力不足、技术和教养比较优良所决定的。运动战的基本精神是:进攻战、歼灭战,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之敌。

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仅次于运动战,这是由于大而弱的进步国家被小而强的退步国家所攻击而决定的。小而强的退步国家攻击大而弱的进步国家,规定了游击战争大规模的、长期的、残酷的特性,也规定了游击战争不得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因此,它不得不被提到战略问题上加以考虑。

阵地战在抗日战争中只能是一种辅助的作战形式。敌我力量对比和中国版图广大,决定了阵地战不能作为主要的作战形式。

三种作战形式在抗日战争的各个时期中是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的。然而,根据情况和任务的不同,各个时期中三种作战形式有主要次要之分,而根据情况任务的发展变化,三种作战形式又必须相互转换。一切都必须依战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否则,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战争。

(5)抗日战争的决战方针

抗日战争中决战的基本精神是: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决战方针,总的来说也离不开抗日战争“持久取胜”这个根本目的。它是持久的战略思想在决战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适合敌强我弱和中国地大而进步的情况,既能改变敌我形势,又能使我始终立于主动地位。所以,一切有把握的战役战斗应坚决地进行,一切无把握的战役战斗应避免进行,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这种有利的决战方针,是军事上必须遵循的原则。它既适用于弱军,也适用于强军。

关于“风李峤翻译及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1119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