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米芾相石法的典故传说(关于泰山石的经典诗句)

米芾相石法的典故传说(关于泰山石的经典诗句)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02    点击:  496 次

米芾相石法的典故传说

网上有关“米芾相石法的典故传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泰山石的经典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关于米芾与石的故事后人传颂很多,元代倪瓒有诗载,米公曾因拜石而丢过官,可他不但不后悔,反而自作《拜石图》倾诉得意之情,此图今虽已不传,但后世画家所绘《米颠拜石图》却屡见不鲜。如明代吴伟所作《人物图》卷中,形象地描绘着庭园内矗立一块上大下小的湖石, 凹凸起伏嶙峋之势,玲珑多孔呈透漏之美,奇特形体传文丑之韵,诚是米芾所崇拜之“石兄”了,陈洪绶、闵贞、任伯年、任熊、黄山寿 、张大千等书画大家先后都作过《拜石图》,从形象资料来看,他们对石的创作元素均无一例外地来自“四大名石”,而且对石之“形”极为推究,那就是必具“嵌空穿眼宛转险怪”之势。

传统古典赏石是最难理解的,要真正认识它的内涵恐怕还是要深入到它所在的文化语境中。从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层面去看,赏石文化是由“小中见大”的园林缩景艺术渐渐与传统的诗词书画艺术联姻而登堂入室,供于几案,既养眼又养心的审美与励志相结合的雅文化的一种。从哲学层面看,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以自己的文化自觉,避开了最原始的“神山神石有灵”的虚幻和世俗宗教崇拜而构建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文化精神的延伸。先秦时代形成的山水文化观认为,山水是自然界最主要的部分,古代文人赏石正是与文人山水画一般给人带来无限的思维遐骋。小小的赏石作为一个符号,牵引出山岳的勾连,层峦迭嶂的画意。我们通过对嘉石的品观,在自然的思忆中格情致之,在物我的融汇中体悟自然的玄奥。

在古代及至今日,雅意的供石收藏、欣赏都可以说是文人生活品味的一种象征。在赏石文化盛行的唐代,如白居易不但诗文称绝,同时又是一位雅石的鉴赏名家,他对各类奇石、雅石,作诗填词又作赋,歌之吟之,不亦乐乎。其他如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等人也曾留下许多有关赏石的名篇佳句。宋代也是赏石文化的鼎盛时代,北宋徽宗皇帝举“花石纲”,成为全国最大的藏石家。宋代文人爱石的故事,不知被多少爱石者传为佳话,其中米芾拜石的故事更为人津津乐道:相传米芾任无为州监军时,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此足以当吾拜”。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明代王守谦的《灵璧石考》中讲到那些明代最有名气的大文人、书画家家中都有嘉石清供。董其昌的戏鸿堂、米万钟的勺园、曾莲生的香醉居、刘际明的悟石斋这些著名文人的书斋、轩室中皆以灵璧石作供。可见古代赏石对于文人来讲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他们常常为了找到一块称心的赏石不惜跋涉千里在名山大川中寻觅。

关于泰山石的经典诗句

赏石活动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正因为这些文化的记忆、文化的信息、文化的符号,给予了观赏石更多更深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文化载体。赏石已经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表达赏石意境的文化赏析方式,逐渐受到赏石人的重视。

所谓文化赏石,是指人们对观赏石从感性的鉴别到理性的赏析活动,对其表现的物象用文学的眼光、艺术的形式、绘画的理解、诗歌的语言,将其内涵充分表述出来,以期达到较为准确的诠释。

一般的赏石活动,人们往往只简单的对一块石头进行肤浅的形象判断之后,就草率地命题了事,很少用科学的、文学的、艺术的眼光去深入观察、理性赏析,以企求得最大程度的主题展现,忽视了文化赏石的重要。

而真正的文化赏石,则是由感性到理性、由表面到深层、由文化到艺术的转化和升华过程,也是对石头的意境和内涵进行深入发掘与艺术创造的过程。当然,这与赏石者的文化素质、审美心理、情绪张弛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赏石的核心是由表及里的艺术鉴赏、人文欣赏,必须对一方石头包含的所有文化信息符号,进行深刻地分析、审慎地揣度,进而在点化主题、情感表达、意境升华时,能够完美运用和把握。这就是运用多种文化元素进行赏石的作用。

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观察与了解之后,才能确定其核心与实质,文化赏石也不例外。文化赏石必以开放的心态,须兼收并蓄,与不同门类的艺术广泛交流,孤芳自赏的赏石现象,是文化赏石的最大弊端。

千岩万壑来几上,中有绝涧横天河。?这是元代赵孟頫咏《水岱岳》石的名句。他把几案上的水石观赏放大到山川天地之间;苏东坡在《壶中九华》咏石诗?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的佳句里,赋予了对大自然的深切之爱。?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是清代大文学家、诗人赏石家曹雪芹的赏石画之作。

古代文人墨客都能够充分运用诗词的解析功能,通过与爱石的对视、爱抚、对话,以情达意,以物尽兴,让一方看似寻常的石头富含了更多的文人气息,真正达到了人石合一的忘我境界。

诗词歌赋则通过对文化赏石中主题的描述和意象的营造,抒发个人的不同思绪,表达自己的不同心境,使观赏石具备更加丰富的文化魅力,这也是我们提倡包括诗词歌赋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文化赏石的目的所在,也是对文化赏石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文化赏石,既是传承和弘扬民族赏石文化的需要,也是更新赏石理念、发展赏石艺术的必须。

只有用文化赏石的态度和视角去爱石赏石,学习国学和历史、学习文化和艺术,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艺术造诣,学会文化赏石、艺术赏石,才能在赏石活动中注入更多、更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提升精神境界,促进赏石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

关于寺庙美景的诗句(赞美寺院的诗句有哪些)

1. 《泰山石》一诗的赏析

不清楚你说的是那首诗 所以找了两篇文章1诗的赏析2泰山石的传说

“岱岳美名五洲扬,千载神说接大荒,中华奇石数不尽,唯有泰山石敢当”。神秘而粗犷的泰山石有25亿年历史,是最古老的岩石之一。泰山石是泰山母亲的子孙,博得观赏石之大雅美名,实得益于母体泰山在中华民族中的神山地位。

传说,炎黄先民在泰山布灵石,焚柴草,行祭礼,是属原始的灵石崇拜。自秦始皇登临泰岱立石德,其后历朝天子,封禅而置石者,代不乏人。千百年来,上至天子权贵,下到乡民游子,他们立泰山石行封禅大典,压泰山石乞子求福,供泰山石膜拜神灵,取泰山石为基作台,以泰山石镇斋镇馆等。于是人们将对泰山的崇拜信仰与泰山的赏石文化自然融合起来。大哉,泰山,神哉,泰山,美哉,泰山石。

现在在处理房子缺角的时候,好多的朋友会选择泰山石。泰山石敢当是如何来的呢?这里面有一段传说。

传说,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青年,姓石、名敢当。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同情贫苦的穷人。在泰山一带很有名,一些人被欺侮了的人就找石敢当替他们打抱不平。

泰安城南的汶口镇有户人家,一对老夫妻只有一个女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到太阳下山以后,只见东南方向刮来一股风直钻姑娘的屋里。天长日久,这个姑娘变得面黄肌瘦,非常虚弱。找了许多医生也治不好她的病。这时有人说“看来是妖气缠身,光吃药是治不好的。听说泰山上有个石敢当很勇敢,何不找他来想想办法?”

石敢当说:“这事好办,找来十二对童男童女。一人一面锣。再准备一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订芯,还要一口锅,一把椅子,只要这些东西都备齐了,我一定把妖怪拿住。”

只见他把灯芯放在香油盆里,点燃了油灯。他用锅把盆子扣住,坐在旁边,用脚挑着锅沿,这样,虽然点着灯,远处看不到灯光。

天黑了,随着了阵呼呼的响声,从东南方向窜出一股妖风。石敢当一脚踏翻锅,油灯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对童男童女同时敲响了锣鼓。妖怪一进屋,看见了灯光,听到了响声,赶快闪了出去,朝南方逃跑。

这股妖风后来到了福建,继续作威作福。福建的一些人们也被妖风缠身,患了重病。人们打听来打听去,听说泰山有个石敢当能驱除妖怪,就把石敢当请到了福建。石敢当用老办法把妖怪赶走了,这妖风又逃到了东北,东北有些姑娘也得了重病,人们又把石敢当请到了东北。

石敢当想:“我赶它一回,它就逃到别处,全国这么大,我怎么跑得过来呢?对,泰山有很多石头,我请石匠在石头上刻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风,就把这石头放在谁家的门外,妖怪就不敢进去了。”

以后,泰山石敢当降妖的事越传越远,以后,人们为了避邪所以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总是把门口,放上泰山石用来避邪。

今时今日,风水上以泰山石来化解房子缺角所带来的祸端,在所缺角的方位放置用朱砂刻写的“泰山石敢当”的吉祥物,即可化解缺角所带来的煞气也可以起到助吉平安的作用。

2. 关于泰山的诗句

1,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白话文释义:泰山顶上夏云嵯峨,山上有山,好像是东海白浪连天涌。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望岳》

白话文释义: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出自元代贾鲁《 登泰山》

白话文释义:泰山是那么的高大, 其它山脉无法与它相比。

4,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台,几许大夫松。——出自明代李梦阳《郑生至自泰山》

白话文释义:昨天你爬泰山去了,最高峰是哪座峰啊?有没有文人雅士留下的观景台啊?有几颗大夫松啊?

5,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出自唐代李白《游泰山》

白话文释义:阳春四月登泰山,平整的御道沿着屏风样的山峰直上。皇上曾经乘坐六龙车辇翻山越岭,深壑幽谷萦回曲折。当年碧峰上遗留的马蹄痕迹,现在早已被青苔掩盖。峭壁悬崖,飞瀑喷流,松风水声激切哀鸣。北望群峰奇绝,仿佛向东海倾倒。

3. 关于泰山的诗句古诗词

描写泰山的古诗1、《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泰山吟》南朝·谢灵运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

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

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3、《泰山梁父行》三国·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4、《泰山吟》晋·陆机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峻极周一远,层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

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5、《泰山吟》晋·谢道韫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字,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岁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宕斯字,可以尽天年。6、《四愁诗》汉·张衡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摇。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

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

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7、《游泰山》唐·李白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8、《泰山》明·李梦阳俯首元齐鲁,东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9、《雪中望岱宗》清·施闰章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10、《泰山石》唐·李德裕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

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11、《题灵岩寺泉池》唐·李白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

4. 描写泰山的诗句有什么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一步一人生,千阶到天门。

回首雾茫茫,转身云纷纷。 日出弄倩影,客来游销魂。

小孩多勇敢,老翁更坚定。 山风习习爽,泉水潺潺清。

街市好热闹,还攀玉皇顶。 ——《读月楼诗存》 游泰山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李白 泰山梁父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飞龙篇 晨游泰山。

云雾窈窕。 忽逢二童。

颜色鲜好。 乘彼白鹿。

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

长跪问道。 西登玉台。

金楼复道。 授我仙药。

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

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

永世难老。 仙人篇 仙人揽六着。

对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

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

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

九州安所知。 韩终与王乔。

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

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

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薇。

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

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

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

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闲。

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

进趋且徐徐。 不见轩辕氏。

乘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上。

与尔长相须。 ——曹植 泰山赋 巍巍岱宗,众山之巅。

雄踞神州,上接九天。 吞吐日月,呼吸云烟。

阴阳变幻,气象万千。 兴云化雨,泽被禹甸。

齐青未了,养育黎元。 鲁青未了,春满人间。

星换斗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

风起水涌,处处新颜。 暮春三月,杂花满山。

十月深秋,层林红染。 伊甸桃源,谁堪比肩。

登高望岳,壮思绵绵。 国之魂魄,民之肝胆。

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季羡林 泰山颂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杨辛 夜宿玉皇顶揽月居赏月 雾云渐渐日西沉,鸳峰峨峨暮色昏。

十六满月新露面,胭脂匀施一美人。 ——云溪山人。

5. 谁可以给我介绍些关于泰山的诗词和文章

泰山岩岩,鲁邦所赡”--- - ----诗歌总集《诗经》 《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诗仙李白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圣杜甫《望岳》千古绝唱 封禅颂 [汉] 司马相如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

甘露时雨,厥埌可游。 滋液渗漉,何生不育。

嘉谷六穗,我穑何蓄。 非惟雨之,又润泽之。

非惟犏之,我汜布濩之。 万物熙熙,怀而慕思。

名山显位,望君之来。 君乎君乎,侯不迈哉。

般般之兽,乐我君囿。 白质黑章,其仪可嘉。

畋畋穆穆,君子之能。 盖闻其声,今观其来。

厥涂靡踪,天瑞之征。 兹亦于舜,虞氏以必。

濯濯之麟,游彼灵畤。 盂冬十月,君徂郊祀。

驰我君舆,帝用享祉。 三代之前,盖未尝有。

宛宛黄龙,兴德而升。 采色炫耀,爌炳煇煌。

正阳显见,觉悟黎蒸。 于传载之,云受命所乘。

厥之有章,不必谆谆。 依类托寓,谕以封峦。

泰山石 [唐]李德裕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 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题灵岩寺泉池 [唐]李 白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

再书王母池 [唐]吕洞宾 昔年留字识曾来, 事满华夷遍九垓。 无赖蚊虬知我字, 故留踪迹不沉埋。

《泰山咏》 晋代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元曲《登泰山》 张养浩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上竿”, 登岱 明代王世贞 “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 《郑生至自泰山》 明代诗人李梦阳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台,几许大夫松” 《泰山》 李梦阳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岱宗》 明代徐文通 “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

振衣日观三秋曙,依剑天门六月寒。风雨黄河通瀚海,星辰紫极近长安。

小臣愿献蓬莱颂,闾阖高悬谒帝难。 ” 《雪中望岱宗》 清代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象都包含。

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现”。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 -李斯 泰山颂 杨辛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1.赞美寺院的诗句有哪些

1、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宿山寺》唐代: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疏木 一作:疏水)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释义:高耸的群峰寒气逼人,一座佛寺屹立在山顶。疏疏的树木漏下几点星光,月亮迎着行云匆匆前行。

高山绝顶来人稀少,苍松在林中犹如鹤立鸡群。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2、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登瓦官阁》唐代:李白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释义:凌晨即起,高攀瓦官寺中高阁,远远望去,金陵城尽在眼中。

北边是巍峨的钟山,南面的阁檐正对着浩荡的淮河水。寺庙中传来的颂经声里,天花如雨乱坠;合奏的乐音如同天籁齐鸣。

两侧的庙廊鼓声隆隆,飞檐四角的铁马片在风中沉吟叮叮。阁高耸入云霄,举头仿佛可以将日月攀缘。

钟山秋色萧条,霸王之气耗尽;悠久的历史有多少忧伤的故事沉积。夜幕中云海寥廓无边,巍峨的宫观几乎与云海齐平。

只有门匾上书写的“阊阖”,楼匾中提写的“凤凰”等字尚依稀可辩。雷声隆隆,万山震撼,屋拱欲倾,神人来扶助。

灵光殿何足珍贵?用它可以长期保佑金陵城。3、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唐代: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释义:在西湖附近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寺,傍晚听完高僧佛经讲解划船回去。因为卢橘饱含雨水,所以其果实沉重而低垂,棕榈的叶子随着清风的吹动相互击打着。

湖上的水气迷蒙,微波动荡,水天一色, 望湖上琼楼珠殿,参差不去,倒映在夕阳下。回到对岸,请各位客人在回首望去,孤山寺仿佛像仙山中的蓬莱宫一样,坐落在水中央。

4、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唐代:韩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释义:祭五岳典礼如同祭祀三公,五岳中四山环绕嵩山居中。

衡山地处荒远多妖魔鬼怪,上天授权南岳神赫赫称雄。半山腰喷泄云雾迷迷茫茫,虽然有绝顶谁能登上顶峰。

我来这里正逢秋雨绵绵时,天气阴暗没有半点儿清风。心里默默祈祷仿佛有应验,岂非为人正直能感应灵通?片刻云雾扫去显出众峰峦,抬头仰望山峰突兀插云空。

紫盖峰绵延连接着天柱峰,石廪山起伏不平连着祝融。严森险峻惊心动魄下马拜,沿着松柏小径直奔神灵宫。

粉色墙映衬红柱光彩夺目,壁柱上鬼怪图画或青或红。登上台阶弯腰奉献上酒肉,想借菲薄祭品表示心虔衷。

主管神庙老人能领会神意,凝视窥察连连地为我鞠躬。手持杯蛟教导我掷占方法,说此卜兆最吉他人难相同。

我被放逐蛮荒能侥幸不死,衣食足甘愿在此至死而终。做侯王将相的欲望早断绝,神纵使赐福于我也难成功。

此夜投宿佛寺住在高阁上,星月交辉掩映山间雾朦胧。猿猴啼时钟响不觉到天亮,东方一轮寒日冉冉升高空。

5、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柏林寺南望》唐代: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 一作:西南) 释义: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

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

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2.赞美寺院的诗句

来到了美丽的杭州, 谁不想早一点认识灵隐寺, 目睹她曼妙而美丽的芳容? 走在灵隐寺大雄宝殿的石阶上, 感觉到了一种肃穆, 一种无与伦比的庄严。

︿﹏︿ 虽然,听不到那种钟鼓齐鸣的声音, 但是,还是能感觉到古老的味道, 感觉到了那种让人感到惊诧的震撼。 我从不拜佛,我也不烧香, 只是对佛的一种敬仰, 佛的嘴角总是那种似有似无的笑容, 仿佛,在嘲笑世人的无知。

︿﹏︿ 烟雨过后,这里是一方空灵的净土。 隐居西湖,置身云林。

只要行至冷泉, 就能闻见墙内焚香的味道, 真不知当年坐在冷泉亭旁品茗办公的苏轼, 浸染多少禅香,才能写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千古绝句,经久不衰。 ︿﹏︿ 走在缄默无语的石阶, 触摸灵隐寺造园艺术的灵魂, 叹服古人一个“隐”字, 把灵隐寺概况的 静谧深沉。

︿﹏︿ 一般寺院,前面往往张扬宽敞, 炫耀法门的气派。 而灵隐寺隐于群峰环抱的山谷之中, 背靠雄伟的北高峰, 面朝秀美的飞来峰, 寺前一泓清泉流过, 恍如置身于仙灵所隐之地。

︿﹏︿ 难怪苏东坡游灵隐, 挥毫写出“最爱灵隐飞来孤”的诗句。 漫步恬静的小路, 参天古树弥漫着清幽古韵, 身边清流潺潺,鲤鱼嬉戏, 秀峰幽雅,尘意顿消, 超凡脱俗了。

︿﹏︿ 明代画家沈石田诗云: 湖上风光说灵隐, 风光独在冷泉间。 冷泉池畔建有冷泉亭。

︿﹏︿ 驻足溪流之上,遥望千年, 文人墨客流连于此,赏景吟诗, 仿佛看见白居易、苏东坡端坐亭上, 饮酒赋诗。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亭里题联, 妙句设问: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 自然有高手应对答联: “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

亦有: “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我亦仗胆应对: “泉自古时冷起,峰从天外飞来。”

︿﹏︿ 灵隐寺,是佛祖定居的地方, 是“活佛济公”的寓所。 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混然融为一体, 真不愧为我国锦秀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寒山寺 清·陆鼎 寺楼直与众山邻,鱼米东南此要津。 独惜牙郎趋利市,不闻渔火感诗人。

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 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

寒山寺 明·王犀登 古寺西边路,青山满目中。 石龙从作雨,江鹊尚鸣风。

市近僧难定,泉悭花不红。 烛怜门外路,尘土暗江枫。

赋得寒山寺送别 明·高启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夜泊枫桥望寒山寺 夜火疏钟伴寂寥,十年旧梦泊枫桥。清狂不见王司理,来问寒山寺外潮。

寒山寺 瑟瑟吴江正落枫,碧山古寺独携筇。寒空鸟下岩边塔,残照僧归径外松。

虚寂高斋无俗韵,风狂弥勒有遗踪。扁舟却趁寒潮去,梦里应闻夜半钟。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来源网络。

3.关于寺院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

1.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唐)常 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唐)李 白《夜宿山寺》

3.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 继《枫桥夜泊》

4.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唐)王 维《过香积寺》

5.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全诗内容: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一首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两卷。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这在占相当比重的边塞诗中尤为明显。有《常建集》。

4.关于寺院山景诗句有哪些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 余钟磬音。《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李白(唐)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

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

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

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过香积寺》——王维(唐)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宿湖边山寺》——顾况(唐)群峰过雨涧淙淙,松下扉扃白鹤双。

香透经窗笼桧柏,云生梵宇湿幡幢。蒲团僧定风过席,苇岸渔歌月堕江。

谁悟此生同寂灭,老禅慧力得心降。从流传下来的诗词中可以窥见,描写寺庙山景的诗词并不多,笔者也只知道几首。

对很多非专业学者而言,最熟悉的大概就是第一首诗尤其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曾经有人评论道,《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补全了唐诗的意境。

唐诗千万首,独缺一“幽”字,此诗一出则全矣。参考资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中国:中华书局,1984-07-01。

5.描写寺院的景色的句子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古往今来,寺院,总是一处能令人心静的所在。

那个初夏的早晨,凤凰山里一片新绿,不染一丝尘埃。我坐在寺院前的石凳上,听钟晨悠长,木鱼声声。

那一刻,我真想就这样融入氲氤的绿色里,哪怕就是凤凰山上的一株草。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如果您喜欢,就请和我一起循着幽幽的曲径分花拂柳,同去探访古诗词里最美的寺院。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唐.白居易《遗爱寺》鸟语,花香,泉水淙淙,山色空灵,景色清新。

静坐,听泉,赏石,寻花,香庐峰下的遗爱寺,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清华大学教授谢思炜说,这首写景抒情的小诗,写得格外柔美,富有韵味。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块垒难平,唯有寄情山水,这,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吧。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 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朝阳,竹径,禅房,花木,鸟鸣,清潭,如此心旷神怡的境地,令人仿若置身于世外仙境一般。常建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曾经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它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常被誉为警策之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特别喜欢诗中的这两句。

并且多次想效仿此句联句作诗,总是不能满意,深感遗憾。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破山寺,真是一个令人忘俗的好去处。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王维《过香积寺》据说,香积寺就在白云缭绕的群峰中。

只是,这山中到处都是茂密的参天古木,没有游人行走的路径。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古寺悠扬的钟声在深山里回响。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香积寺隐藏在神秘的深山里,一路行走,恍若出世一般。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日暮时分,打坐在水边,驱除内心的杂念。

往往,人生最美的风景都在一路上的寻寻觅觅,而结果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描写寺庙的诗句

1、《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 余钟磬音。 3、寺庙颂 鸣钟香鼎绕红尘,朝拜谁来觉了因。

出入庙堂逢恶鬼,刮来膏血奉诸神。 3、云 怨 词 (清。

陈维崧) 春山云幅和,山前春水,朝来齐绿。指点前村古寺。

4、花祭腾:庙宇 避世不须山,门今倍忙。 佛祖如有意,游人宿佛堂。

5、朝中措——陆游 冬冬傩鼓饯流年,烛焰动金船。 彩燕难寻前梦,酥花空点春妍。

文园谢病,兰成久旅,回首凄然。 明月梅山笛夜,和风禹庙莺天。

6、《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7、蝶恋花---陆游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

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8、《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李白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求一典故中的历史人物身份。

你好,根据资料推测应当是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

原因如下:

孙玉亮的BLOG 中载有米芾故事全集

第一回 阎氏投亲出襄阳 米芾初至汴京城

“有一天,米芾听说有位路过村里的秀才写字好就去请教。秀才翻看了米芾的临帖后说:想要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可纸贵,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心想哪有这样贵的纸,但出于学字心切,米芾一咬牙、一跺脚讨来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三天后拿给我看。回到家后,米芾捧着这张用五两银子买来的纸,左看右看也不敢下笔。于是,米芾对照字帖,用没蘸墨汁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反反复复地琢磨,把一个一个的字印在心里。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坐在桌前,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呢,纸上竟滴墨未沾。便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才如梦醒,想到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我怕废了纸。秀才闻听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三天了,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抬笔写了个“永”字。秀才一看,字写的遒劲潇洒,便问道:你为什么三年学书不进,三天却能迈过几个台阶呢?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张纸贵,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再写。对!秀才说:学字不仅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说完,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秀才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银子,还给了米芾。”

故事与你所讲的相似,所以你所讲的应该是米芾无误。

乾坤斋出品 希望能帮到您 欢迎讨论~

米芾的生平简介

米芾字元章,其实,米芾以前叫米黻,后来又改名叫米芾。是北宋着名的书法家,画家和书画理论家。

在历史中,苏轼,蔡襄,黄庭坚和米芾合称为“宋四家”。做为一名着名的历史人物,流传下来也关于米芾的故事也有很多。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着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扩展资料:

米芾儿子的介绍:

米芾儿子叫米友仁,他出生于1074年,继承了米芾的衣钵也是个书画家。他的书画虽然不及他的父亲有成就,但是自成一体。

他的画,给人一种雨后山水朦胧,想看再看的感觉,被人认为画功空灵奇幻。高宗非常喜欢他和他的画,还特别叫他鉴定过书法。米芾与他儿子的书画很有名,所以有大小米之称。

米芾儿子的画很有名,因为画还引出了不少的故事,他对书画的爱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芾

宋代的书法家的趣事,作品图(局部也行)

  故事一:装癫索砚

  米芾喜爱砚台至深为了一台砚,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顾大雅。一次宋徽宗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实际上也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因为宋徽宗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创造的”瘦金体”也是很有名气的。米芾笔走龙蛇,从上而下其直如线,宋徽宗看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大加赞赏。米芾看到皇上高兴,随即将皇上心爱的砚台装入怀中,墨汁四处飞溅,并告皇帝: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您就赐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爱此砚,又爱惜其书法,不觉大笑,将砚赐之。米芾爰砚之深,将砚比做自己的头,抱着所爱之砚曾共眠数日。他爱砚不仅仅是为了赏砚,而是不断地加以研究,他对各种砚台的产地、色泽、细润、工艺都作了论述,并着有《砚史》一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故事二:米芾拜石

  米芾一生非常喜欢把玩异石砚台,有时到了痴迷之态。据《梁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动,怕招来不测,而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被人弹劾而罢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阶看的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来就作了《拜石图》。作此图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向他人展示一种内心的不满。李东阳在《怀麓堂集》时说:“南州怪石不为奇,士有好奇心欲醉。平生两膝不着地,石业受之无愧色。”这里可以看出米芾对玩石的投入与对傲岸不屈的刚直个性。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并开创了玩石的先河。

  故事三:以假乱真

  米芾的书画水平很高,尤其临摹功夫很深,我们现今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迹”,而是米芾的仿制品。传说,有一次,一个书画商人拿着一幅唐人的真迹,扣开了米芾的大门,有意要卖给米芾。价钱有点高。米芾说,你先放这里,五天后你再来,我若要,你把钱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画拿走。米芾说完,商人走了。到了第七天,商人来了。米芾说,画我看了,不错,价钱太高,你又不让价,就请你把画拿走吧,说着把画打开,并说,你看好,是不是这张画。商人客气地答道:没错,是是是。商人把画拿走了。第二天,商人拿着画又来了,

  一见面米芾就笑着说,我知道你今天准来,有朋友请我,我都没去,在这儿等你。商人心里马上明白了,说:是我眼拙,把您的临本拿走了,今天特来奉还。米芾大笑道:你不来找我,我也一定会去找你,你拿走了临本,我心里特别高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好了,原本你拿走,临本还给我。商人取起原本真迹,临本还给米芾。米芾拿此事在朋友中叙说,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轼啊苏轼,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间的书有几何?中国上下数千年,多少个朝多少个代,有多少种古文字?纵横数百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又有多少种语言,多少种文字?试问“识遍天下字”的人,还敢以“识遍天下字”自居吗?其母程氏(一说为一老者)回来后,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

  2、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当时的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欧阳修自然也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欧阳修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欧阳修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更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欧阳修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着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着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5、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6、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7、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8、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9、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着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着酒杯,拈着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接着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着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10、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1、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刘贡父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刘贡父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13、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着名的北宋着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1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1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1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7、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8、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20、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21、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刘贡父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刘贡父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刘贡父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x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刘贡父戏弄了。又过了几天,刘贡父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刘贡父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刘贡父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刘贡父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刘贡父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2、苏轼和王安石的政见矛盾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苏轼小王安石16岁,23岁那年考中进士,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为官,争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也是令人起敬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面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梁启超语)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安石思想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而苏轼呢,他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罢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了。

  23、苏轼与高俅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太尉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太子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

  读者诸君大概不清楚这位“小苏学士”究竟是何人,怎么能有这么大的面子,把一个卑微小吏推荐给当朝驸马爷。原来这位“小苏学士”是《水浒》的作者笔下之误,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祐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过是皇帝给大臣留的一点面子,实际上他已是被监视居住的犯人了。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这里顺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24、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

  25、苏东坡有泄题之嫌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元祐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东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方叔读后,深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加深笃。

  但近读明朝胡俨所着《胡氏杂说》,却有另一种说法。胡在书中说,苏东坡颇为欣赏李方叔。考前某日,苏东坡令其子苏叔党持一书简给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几上。随后不久,章惇之子章持和章援来访,李方叔仍然未归。章持、章援二人顺手在茶几上取简拆阅,是《刘向优于扬雄论》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于是悄悄将此书简带了回去,仔细研读。

  不久,苏东坡入帏命题,果然是《刘向优于扬雄论》。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叹道:“苏公知贡举,而吾儿竟不第,命也。”苏东坡初以为第一名必为李方叔。及至出帏,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为惋惜,还寄诗给李方叔,其中有诗句说:“平生浪说古战场,遇镜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杂说》附记云:苏东坡此诗“真迹今在南昌李士濂家,与徐铉书稿及张即之手帖,共为一卷,字画皆可爱也。”胡俨在明亦为名儒,颇有盛誉,不像胡说之人,只是他未说明故事自何而来。

  苏东坡若真的以考题暗示于所属意者,应该构成“泄题罪”。幸亏章氏兄弟只想获第,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苏东坡手简持出申告,追查起来,苏东坡纵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干年。(此真实性待考……)

  26、不忍心拆散

  相传,苏轼请邻居吃饭。桌上有一盘油炸麻雀,一共4只,客人毫不客气的吃了3只,还剩1只。这时,邻居对苏轼说:“还剩1只,你把它吃了吧!”苏轼却说:“我不忍心拆散它们,还是你吃了吧!”

  27、苏轼与面条

  苏轼被贬海南,弟弟苏辙被贬雷州。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与藤州,惊喜之余到路边小店吃面条,苏轼高旷豁达,处于忧郁的境遇却能随缘自适,转眼之间,已将“粗恶不可食”的面条吃光,苏辙却只吃几口就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开玩笑逗他:“莫非你还想细细品味吗?”

关于“米芾相石法的典故传说”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120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