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龙舟的古诗词句(划龙舟的古诗)
-
端午龙舟的古诗词句
网上有关“端午龙舟的古诗词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划龙舟的古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以下是一些关于端午龙舟的古诗词句:
1、“百舸争流,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端午即事》;“人间万姓仍须记,只恐年年过端阳。”–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祝英台近·端午》;
2、“龙华险处弄精神,磨刀霍霍向孱险。”–明代文学家杨慎《玉山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与君离别意如何?”–《屈原离骚》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楚国,据传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以下是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
在古代,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是一位忠诚而深受人民爱戴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他遭到流放。在他流放期间,他写下了众多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描写自己忠诚于国家的诗篇。
后来,当他听说楚国被敌人攻破,他感到极度悲伤。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拿起了一块巨石,自投汨罗江中,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痛苦。
据说,人们为了怕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在屈原投江的那天,纷纷划龙舟下水打捞他的遗体。此外,人们还在江水中撒下粽子,以阻挡鱼虾进食。
此后,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诚和悲痛,每年五月初五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划龙舟,吃粽子,以此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对国家的祝福。
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一段关于忠诚和爱国精神的传说。至今,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喜庆、热闹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的庆祝活动中,更加注重家庭团聚和传承中华文化。
据说,古代中国有一种瘟疫流行,人们发现蛇、龙等动物是疫病的主要传播者。为了驱赶疫病和邪灵,人们制作了龙形舟船,并划船穿行于江河之间,同时敲击鼓声和放鞭炮,以祈求平安与健康。这样的仪式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龙舟竞渡。
划龙舟的古诗
龙舟的诗词如下:
1、《竞渡诗》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赏析: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颌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
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训奉承的小人。世事难料,万事都没有确切的因素,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
2、《午日处州禁竞渡》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赏析:《午日处州禁竞渡》主要是面对赛龙舟的情景,而生出对屈原的怀念。汤显祖此诗写禁止竞渡,别具一格。但是需要强调,汤显祖对屈原不是不尊敬。汤显祖歌咏屈原的诗句很多,其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3、《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赏析:首句表面写端午竞渡,但龙舟竞渡的意义在于“千载冤”,是为了悲悼爱国诗人屈原的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饱含诗人多少的悲哀与无奈?即使再有多少次隆重的龙舟竞渡,又如何能让冤死的屈原起死回生?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这两句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前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悲哀与无奈,而后两句却更有一种悲壮慷慨的情感。
划龙舟的古诗如下:
1、《竞渡歌》张建封: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2、《贺新郎·端午》刘克庄: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3、《竞渡诗》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4、《午日观竞渡》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5、《竞渡棹歌》黄公绍: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6、《端午东湖观竞渡》黎廷瑞:
记得当年年少时,兰汤浴罢试新衣。三三五五垂杨底,守定龙舟看不归。
7、《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唐.李群玉:
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端午龙舟的诗句
端午龙舟的诗句如下:
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2、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
3、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4、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5、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6、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7、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8、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9、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
10、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1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12、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1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14、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1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6、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17、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18、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19、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20、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端午龙舟的来源
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据传,当时屈原被流放于汨罗江畔时,在得知故乡被敌人攻占并且自己的忠告被置之不理后,情绪跌入谷底,最终自杀身亡。为了防止屈原的遗体被鱼虾啃食,周围的人们用竹叶包裹着饭团投入江中,以祭拜和纪念他。后来,这一传统逐渐演化成为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悬艾叶和端午花等形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
在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中,龙舟代表着寓意的力量和团结精神,既是武装作战的工具更是人们交流文化、促进和谐的方式。在龙舟比赛时,船上的各个队员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划船,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也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共享荣誉”的精神内涵。
端午最佳10首古诗
端午最佳10首古诗有《和端午》《己酉端午》《端午三首·其一》《端午日》《端午》《端午即事》《端午日赐衣》《乙卯重五诗》《同州端午》《午日处州禁竞渡》。
一、《和端午》北宋·张耒
1、原文: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释义: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亡如今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二、《己酉端午》元末明初·贝琼
1、原文: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2、释义: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石榴花如火的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也一样仰慕他。
三、《端午三首·其一》南宋·赵蕃
1、原文: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2、释义:都说作诗是为了赠汨罗江,作为当今的快乐又奈何。我曾经听说对木雕神像祈求幸福,试着向用艾束为的人形祝福啊!
四、《端午日》唐·殷尧藩
1、原文: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2、释义: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期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五、《端午》唐·李隆基
1、原文: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2、释义:五月端午节日适逢接近仲夏,时令气候清凉白天渐渐变长。盐佐料已放在鼎里可以吃梅,畅饮美酒举杯劝酒尽情谈笑。端午节是古人遗留下的习俗,到现在时间久长已延续多年。对着栏杆看见木槿长得茂盛,朝着浅水闻到芦苇飘得清香。祝愿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众臣共同努力让国家更繁荣。忠贞不渝始终如一报效国家,这种美德留给后代子孙传诵。
六、《端午即事》南宋·文天祥
1、原文: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2、释义: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请赠我一枝艾草。那些老朋友无法见到,新朋友也远在万里之外。我时刻怀着炽热的报国心,但鬓发却已经逐渐斑白。我想要跟随屈原的脚步,自沉于汨罗江中,却隔着茫茫大海。
七、《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1、原文: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2、释义: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的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八、《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1、原文: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2、释义: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九、《同州端午》唐·殷尧藩
1、原文: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2、释义: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已经在异乡过了三十五个端午节了。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十、《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
1、原文:独写菖蒲竹叶杯,莲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2、释义: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端午赛龙舟的诗
端午赛龙舟的诗介绍如下:
1、原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赏析:
《竞渡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槐洞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颔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
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万事都有改变含旅的可能,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
2、原文: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释义:
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在运河两岸的翠柳中间,但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再也没有回还。应该是上天教人们开通汴河,这里一千余里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峦。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赏析:
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奇、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3、原文: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释义: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赏析:
本篇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谈明凳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
关于“端午龙舟的古诗词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1413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
- 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 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