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每首诗词都要讲究平仄?(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分享)
-
是不是每首诗词都要讲究平仄?
网上有关“是不是每首诗词都要讲究平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分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人写诗大多数是不讲究平仄的!因为方言太多太多,且平仄起源也不算早。
具体原因看看当代知名诗人白言的这篇经典文章就知道了:
《平仄律-论古体诗词变革》
李 科
摘 要:本人自幼爱好诗词写作,更知道古体诗词对平仄的文体要求和韵律的朗朗上口。但过去各地语言发音差异很大及派系之分和如今的普通话普及,以及现代诗的出现与活跃,我个人认为纯粹的古体诗难以复兴,但决不能丢弃。而应该改变结构,适应社会,从而实现古体新词,古体新意,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诗词;平仄;韵律;古诗;宋词
中图分类号:H058 文献标识码:A
平仄,当你看到或听到时想到的便是唐诗宋词。此词寻也有据,但道亦不明。就如凡入学的人都知道诗词要遵循平仄格律,但老师只是说出个“平平仄仄”的公式来。对于这样一个模糊但又似乎玄虚的词仿佛更让文学界的人捉摸不透而又视为家珍,频频研讨辩论,硬是要搬出个“法度”,方显才华。对于平仄,也有很多抱有学识和疑虑的人请教与我,我的回答是:诗有诗样,朗朗上口即可,不必过于拼凑平仄,贵在意境,优则流芳。
我为何如此认为,首先我想声明诗词虽有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框架,但并无统一的理论限制。当然诗词本可以有,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而没有真正形成。但留下了很多精心于形成体系创建者的遗物,其经典就是当今所说的平仄。
一、诗歌及平仄起源
1 诗歌起源
诗歌(诗词)真正的起源是没有的,或者说起源于上古,因为它不是刻意的创作,而是在生活中无意的天成,是对生活、情感、宗教、道理等的叙述而产生的具有韵律的语言形式。《尚书 虞书》言道:“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 乐记》又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见诗歌开始并没有所谓的格式,是自由的,就更不要说牢锁般的平仄了。
2 平仄起源
诗歌的起源是因为体裁模糊的界限和上古的无法记载而不必确定,但至于平仄的起源就纯粹是人为的了。在讲究“天下无不严与律”的封建社会,人们开始刻意的寻找或颁布诗歌的律(《而庵说唐诗》《切韵》),当然在只有文学的社会,出于人才择优的需要,形成并颁布平仄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它的形成是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不过可惜形成之初就因为诗歌的历史悠久和体系庞杂而出现了语种[1,2](粤语九声)和诸子百家的平仄派系[3,4],以及从开始的四声二元化转变为阴阳(平)上去(仄)。但自始至终各家各派都立于专研,各持一端,尤其是到了宋代的词家学派,为追寻平仄就更是复杂深奥(或许和现在相似,只是我们不再创律,而是连他们的律也理不清了)。之后的诗词就一直被律所缠绕,直到模糊不清,甚至由于平仄等原因而逐渐暗淡。而难得研究诗词的却为了平仄争执不休。
而且近体诗的平水韵也是南宋刘渊依据前人诗歌归纳而来,也只是一些大致的共性,是先有诗后有律。前人的诗并不可能严格按照后人所创的平水韵来写!
由此看来,所谓的律一直就是可以没有的,并且放到当今社会就更是没有必要的了。所以无需过于追求平仄。
二、似有律、实无法
1 不合旧律
当我们单独看某首特定的诗词和平仄解说时,似乎严格按照格律且朗朗上口(此处不举例)。但其实不然,平仄虽难言明,但源于诗词,固然与很多诗歌相符,关键是看看不符合平仄的诗歌水平如何。当我们众观优秀诗词或大家之笔时,如果自我主动的去对比平仄,不难发现,其中不乏有无仄之作。就拿李白的七言绝句《山中答俗人》为例: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此诗容易看出为仄起首句押韵式,现将应有的平仄与此诗的平仄对比于表1:
表1:《山中答俗人》平仄对比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原平仄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水韵 仄平平仄平仄平 仄平仄仄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仄平平?
中华新韵 仄平平仄平仄平 仄平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平
从表1中可以看出,此诗并没有遵循平水韵,但此诗甚为有名且是大家之作。至此可能有人说哪处有拗救,若如此救来救去,或拗救不能解释再“造出”新理论,理论是无穷的,但如此早已失去了诗歌的意义。此般例证举不胜举,其实大家心中都知道不符合平仄的诗句,只是不舍放弃或认为这是学术至高。其实不然,诗词关键在于意境,试问凡优秀传承之佳句,基本都是大师一时兴起之杰作,他们无暇更不会放下兴致去思索平仄。
2 无需新韵
至于中华新韵,古代的诗歌自然不会符合,但新韵的出现也只是过于繁琐和刻意追寻法章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我不加研讨,至于表1中列出,只是想表明真无必要,我们鲜懂平水韵不也一样能体会古诗的美并记忆于心吗?况且不说后人不会遵从。假若真的普及大众,那么只知新韵的后人如何来评价和欣赏唐宋诗词的美轮美奂呢?只是给后人对平仄韵律添加了更多的扑朔迷离。
三、现代诗兴起
为何在谈诗词平仄时说现代诗,这是因为联系密切。首先现代诗的兴起与古典诗的衰退形成鲜明对比,其次是从现代诗的兴起中可以诊断古诗词衰退之病症。现代诗,起源于清末,发展与新文化运动,得名于1953年“现代诗社”的创立。
1 一衰一兴
首先声明现代诗不是外国诗,而是源于对外国诗的白话翻译,此处不多说。但它的出现恰好是古典诗词衰落的时期,此时人们逐渐放弃了平仄压抑的古诗词而选择了不拘泥格律和韵律的现代诗,使其迅速发展并占据主流。目前现代诗的派系风格很多,也有部分格律和韵脚诗,但总体形式自由,意涵丰富,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词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这就是为什么现代诗被大众和主流文学接受的原因。
2 魅力不减
但我们留意不难发现,虽然也有不少现代诗语句被我们熟知,比如“第一不如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等等。但这些也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或“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等语句被人们更喜欢言语。这说明古诗的句式和适当的押韵更适合中国文化,更具有潜藏的魅力。只是现在过于在乎平仄等原因而没有旷古的杰作而已!
四、论当代诗词发展
要论述如何改变和发展,首先要明确诗歌和平仄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看诗的人,诗歌是对生活中一切的抒情,而韵律则是为了上口传唱。所以诗歌不需过于繁琐的追求严章律法,看诗人不懂平仄。只要意境优美,形成共鸣,押韵上口即可。
对于写诗的人,希望诗歌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把平仄作为评价诗词的标准而把人们喜爱乐传但不符合平仄的说成垃圾,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从而不敢也不想从事诗词创作!就更不用说平仄不是诗生来就有的,而是后来被套上的外衣。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平仄是时代的产物,不是什么法宝。古诗格式在民众心中依旧不可替代,要谋求发展,一定要弃短扬长,丢掉不符合实际的平仄,放下沉重包袱,推开绊脚的石头,使古体诗再次回归到诗歌原本的位置,就定能逐步被创作人喜好,都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赞成韵律,不推崇平仄。古诗词句式和意境从来就没有落伍过,只是少了优秀的创作人和优美、贴切、意味深长的诗句。而通过与现代诗的兴起对比发现,古体诗衰落的病根在于平仄等历朝历代施加的牢锁过于沉重所致。然而当我们细心品味古诗时,却发现我们记下、欣赏、运用的不是它们的平仄格律,而是它们的优美旋律和经久不衰的意境。所以为了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一定要正视面对,实事求是,放下包袱,才能体会古诗词的真谛和继续弘扬并创造出不朽的名篇!对于平仄,纯粹是诗歌发展史,可当历史来学,但不能当真经来念!
参考文献:
[1] 张文勋.白族文学史:修订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254.
[2] 段宝林.中国民间诗歌格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523.
[3] 王力.汉语诗律学[M].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6.
[4] 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87.
收稿日期:2011 - 08 - 30
作者简介:李科(1985 -),笔名白言。男,江苏南京人,当代知名诗人,著有诗集《墨语》等。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分享
古诗词阅读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诗词鉴赏# 导语古典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因为如果能够鉴赏的话,古典诗词对学生来说就是一首首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诗歌,借此可以听到古人心灵的歌唱,他们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下面 就给大家分享下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欢迎阅读!
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中记载了孟子这样的言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后人将此概括为“知人论世”,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知人论世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有共通之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影响文学的三要素。可见“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方法能够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以“知人论世”原则鉴赏诗歌,可以有效地对表面文字相近诗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细区分。如曹操《短歌行》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样的句子,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一首题为《自遣》的诗,诗中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二者看起来所说的意思差不多,但联系作者身世,就可知前者是一位政治家的感慨,其意为感慨时光流逝,统一大业却未能完成,渴望得到贤才的帮助而建功立业;后者则是在黑暗的社会政治面前,晚唐文士无可奈何的曼声长叹与暂时逃避。再如同样是写黄昏登高,李商隐的《乐游原》说:“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王之涣《登鹳雀楼》则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者低沉伤感而后者豪迈激越,因为李商隐处于国家命运江河日下的晚唐,而王之涣则处于国力强盛的盛唐时期,所以面对相同景色时却在诗中表现出了迥然相反的情感。
玩赏字句
诗是语言艺术中最为精粹的一种,诗歌的美要通过语言自身之美来显现,对于篇幅相对短小的古典诗词来说尤其是如此。古典诗词的创作都是“积字成句,积句成篇”,鉴赏古典诗词要格外着眼于诗中的字法、句法与章法。
诗人对于诗歌语言予以反复的加工和锤炼,力求以最恰当的字句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中国古代诗人在这一方面留下了许多故事。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说“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推敲”一事则成为了佳话。到了宋代,诗人们更是重视对于字眼或者说句中眼的锤炼,如黄庭坚的“高蝉正用一枝鸣”一句中,“用”字就先后尝试过以“抱”、“带”、“过”等字来替换,但最终还是决定采用“用”字。因为这样有比喻的意思在其中,仿佛是说蝉的鸣叫是借树枝来演奏,全诗的意味因此深远了许多。可见字词的改易往往会给诗歌的韵味带来重要影响,诗歌的用字是鉴赏时应特别在意的地方之一
诗歌当中采用的语言,它的特殊性就在于,一方面从总体范围来说来遵循语法规则,另一方面却又从不同角度对句法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和超越,并力图有所创新。在汉语中,词语的组合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古典诗歌对于这两种语法手段都有很大的超越。其一为倒装,如杜甫诗中为了强调色彩给人的感觉,将“风折绿笋垂,雨肥红梅绽”说成是“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其二为省略,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省略了句中的动词而纯用名词。其三为词类活用,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当中,“绿”字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王昌龄“黄昏独坐海风秋”一句中,“秋”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短语,指湖面上的风吹来阵阵寒意。鉴赏诗歌时应掌握诗中的特殊句法。
章法说的是诗词的结构。在诗词中,展现的不外乎是主观之情、客观之景以及发生的事,而如何将情景事加以组合,使之成篇,就有赖于诗人的艺术构思,也就是谋篇布局的章法。解读诗词时应注意其艺术结构。如沈佺期《独不见》写一位长安城内的**的秋夜相思,全诗如下:“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诗中所写的场景由室内到室外再到辽阳,又由白狼河北回到了长安城南,结尾再次转入室内。全诗结构既严谨整密又顺畅自然,而如果能掌握此诗章法转折变化,对全诗的诗意也就有了深入了解。
体悟意境
在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字句含意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就可以进入诗歌鉴赏的最后阶段:体悟意境。这也是诗词鉴赏是否能够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核心概念。意偏于主观方面,包括情与理,指主观情感和对于生活的认识;境偏于客观,可分为形和神,指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意蕴。意境是指诗歌所呈现出的主观情思和审美对象相互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它超越了诗歌中情、景、意这些个别元素,所展现的是诗人对于宇宙、人生某种形而上的生命体验。意境的营造,要求诗人作到意与境偕,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浑然一体,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使其进入种审美的状态,引起他们的想像与联想等精神活动,感受到生命的情调和意味。
意境是从中国抒情文学传统中提炼出的审美范畴。这一理论在我国文论中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直到晚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才得到了比较精楚的认识。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据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可见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而意境则是诗词艺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体味意境的关键在于读者的艺术共鸣。读者必须在心中对诗人在诗歌中的呼唤有所回应,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说的、所表达的,应该引起读者的强烈的认同和共鸣,这样,他才能体会得到诗歌的意境美。可以说,艺术共鸣是读者进入意境的一把钥匙。因此,教师应想法设立特定情境,比如通过看、听音乐、朗诵诗词、讲历史故事、观看影视片断、展示实物、参观古迹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心灵共鸣。
古诗一定要押韵和平仄么?
押韵是一定要的,你觉得没有押韵是因为你用普通话读。在当时的汉语体系里每首诗都是押韵的。
至于平仄,近体诗务必遵循。而古体诗则没有严格要求,但是一般的古体诗也有一些常见的平仄格式,大多数人还是会酌情采用。
押韵的问题我举个例子。
杜牧的题乌江亭前两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乍看之下毫不押韵,但是在唐代儿和期是押韵的。在现在很多南方方言里“儿”还念做“ni,阳平”。
至于今人写旧诗我还是比较认同用古韵,理由很简单,旧韵形成的音律比较符合用语习惯,很多习语其实已经很符合旧韵,古意更浓。而且熟悉古韵的话对你理解前人诗作,学习古人章法是大有好处的(如果你有心学旧诗的话)。当然尝试一下新韵也未尝不可。
古体诗的平仄是怎样安排的
汉字的四种声调,又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其中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旧读入声的字也归入仄声。仄是倾侧的意思,即不平。
字的平仄在诗句的安排中非常重要,凡是格律诗词都讲平仄。古体诗对平仄的要求虽然不那么严格,但也要大体安排适当,才能使诗句的声调出现高低起伏,富有音乐性,使之琅琅上口。平仄在格律诗中是怎样交错的呢?例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的第五、第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平仄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仄仄,仄仄后面跟平平,最后一个仄字。而仄起句是仄仄后面跟平平,平平后面跟仄仄,最后一个平声字。这就是平仄交替。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写首古诗,必须是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吗?
古诗的范围太广泛了,有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的话在平仄上以及韵律上要求不是很高。但如果是近体诗的话就要求比较严格。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各分五七言。至于平仄方面,你说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应该是只能出现在古风里的。
以五言为例:五言中可以出现的句式有“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四种句式。由于韵律的要求,近体诗每联的第二句都以平声结尾。所以决定了近体诗的几种结构方式。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由于实际操作中,一般律诗要求第一句也是以平声结尾。所以对于仄起式第一句也可以是:仄仄平平平,平起式第一句也可以是:平平仄仄平,所以算上原来的两种一共有四种结构方式。
五言七言的要求是平仄相间,所以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等形式,在五言前面加上相间的就行了。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是近体诗中常用的一句话,也就是说在七言中,第一个字、第三个字和第五个字是不用管平仄的,二四六是需要严格要求平仄的。但是要注意不要出现孤平或孤仄的现象,也就是说一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字是平或仄。五言中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一句的最后三个字绝对不能出现三连平或三连仄。
对于绝句来说直接取上面四种形式律诗的前四句就是绝句,也是四种。
另外律诗的话要求第二联和第三联也就是颔联和颈联对仗,如果出现拗句的话需要拗救,这就是比较深的问题了。
要了解这个问题的话推荐你看一下王力《诗词格律》。另外多从诗词中琢磨一下这个问题。
大概就是这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是不是每首诗词都要讲究平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3203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 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