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怎样写诗词?(请问下古文读古诗是用什么方言?)

怎样写诗词?(请问下古文读古诗是用什么方言?)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01    点击:  109 次

怎样写诗词?

网上有关“怎样写诗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请问下古文读古诗是用什么方言?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下面是一篇教学随想,看看。

我们知道,诗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有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它是一切文学样式的发端,一切纯文学中都有诗的特质。诗较其它文学要严谨、纯粹、精微得多。所以,让学生了解和丰富文学艺术,培养他们纯正的文学趣味,学习、鉴赏诗歌确实是登堂入室的最佳起点。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它的途径和方法较多,这也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着重以明确诗歌欣赏思路为前提,指导诗歌鉴赏方法为基点,来启发学生悟性和灵性,使他们渐入诗的佳境,渐入艺术的殿堂,从而达到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的水平和能力。换句话说,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炼的语言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可以说,诗歌鉴赏是诗歌写作的必要准备阶段,是决定诗歌创作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诵读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是诗歌鉴赏的开始。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宜于朗读和背诵。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指导朗读的技巧,通过诵读体会诗歌音乐美的特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主要指导学生抓住诗人感情变化这条线索,注意语气的轻重,语速的缓急,以抑扬顿挫之声调读出声情并茂之效果。让学生在诵读中,仔细品味诗歌的语句层次、内容和韵味,直至进入诗歌所创造的那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又显飘逸迷茫的意境当中,理解诗人的那种“哀而不伤”的离情别绪。(可以说,诗歌诵读在韵律方面对诗歌写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诗歌鉴赏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再现作者在诗中创造的生动鲜明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形象鲜明,情感浓烈,情景交融。阅读时只有展开想象,借助联想,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只有当欣赏者通过艺术形象感悟到的思想性与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性一致时,我们的审美感知才能进而达到审美享受。这一环节是诗歌鉴赏的难点所在。那么这一环节体现在教学上,就是需要教者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与诗人发生感情交流。教师要把原诗的意境和再现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之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学生思维活动,在他们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例如在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就要从诗人选择的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鲜明物象中,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及“淤滩上的驳船”,指导学生回溯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事实和种种沉重的负担,进而理解诗人对经过重大创伤的祖国的深沉忧虑和至诚体贴。在我看来,作为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有诗人的气质和灵感,但教诗歌必须有丰富的情感,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指导他们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引领他们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之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发诗歌写作热情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习讲究致用。学习、鉴赏诗歌只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还不够,还要自行创作,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诗写出来,过渡到诗歌创作的层面上来。

上面的两个环节既是诗歌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诗歌写作的前提准备。此时,教师鼓励写诗是一个关键,教师的鼓励能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因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与成熟阶段,再加上日渐丰富的生活经历,有着广泛的写作题材。所以,在学生学习诗歌热情高涨的时候,我便及时把创作诗歌的要求提了出来。按照要求,一部分同学写出了一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意象鲜明的诗歌。我便把其中的精品读给全体学生听,并打印出来粘贴在班级的墙壁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印刷出来,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这更加激起了他们写作的热情。这时,学校的语文学习报便成了学生诗歌创作的摇篮。它不仅仅是发表学生作品的园地,同时还是学生诗歌创作的交流所,在学生诗歌创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主导作用。

在诗歌创作的同时,01级4班一些对文学兴趣浓厚的学生还自发组织了文学社团--天海文学社。这一举动非常难得,它既符合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应有的文学素养,真可谓一举双得。学生成立文学社的这一举动,引起学校教科研主任的极大兴趣。按照领导要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对他们的做法给以肯定,并按照语文大纲精神,向他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鼓励他们创作出一些积极向上的作品以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并以诗的形式对天海文学社的成立表示祝贺:长天放飞乐自由,学海泛舟苦亦求。舞文弄墨数吾辈,不学无术非尔流。此社确立启来者,彼成先帅走前头。独立一团在今日,叫好声中看泪眸对他们成立文学社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注:每句第二个字连起来是一句话:天海文学社成立好。)

鼓励是诗歌创作热情的起点,那么,根据教学计划,适当布置一些诗歌写作方面的作业,则是诗歌创作热情的延伸。在教完宋词部分之后,为加强对词这一特殊诗歌体裁所学的重点知识的理解,便让学生用学过的词牌,选取生活中的材料,按照词格,进行填词方面的练习。学生积极响应,纷纷填词,又创作出一些较好的作品。经过选取,辑录成篇,利用语文学习报出版了一期班级诗词专刊。这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baogong2004

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写诗的前提非常简单,那就是认真!

什么样的诗是好诗呢?读得舒服,能给人以美感,给人以想像的诗就是好诗!然而作为作者,却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待问题。作者必须要思考:为什么会读着舒服?为什么能给人以美感?为什么能给人以想像?

如绝句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首先,这首诗读着很舒服。那为什么会舒服呢?它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首先它是有韵脚的,这样,每读完一句,那余音带着我们感受下一句。在下一句里,同样的余音又出现了。韵是诗人心中的最强音。这样,我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诗人心中那哀伤的歌。而在句子中,它字的平仄是起伏的,使我们读过之时,有了抑扬顿挫的感觉。所以,它会读着舒服。

其次,这首诗给人以美感。那为什么会有美感呢?它的写景描述非常的到位。你看这里的景致:月亮落下去了,那夜就更幽暗了,传来了乌鸦啼叫的声音,那夜就更凄凉了,还出现了漫天的白露,更是冷得刺骨!近前,江边的枫树伴着时隐时现的渔火。真是好一幅江南秋夜的风景画啊!写景绝不可全静,因为全静就无法引发想像。王安石描述一副画也要用“人来鸟不惊”这样的动作。那么这首诗里我们发现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看的,还有用耳朵听的部分。如乌啼和钟声。我们知道霜是降在地上的,可是诗人却写霜满天,是霜里的寒气弥漫了整个天地。依靠这并非全静的描写,诗人带给了我们全方位的美感。

第三,这首诗给人以想像。我们看到作者对愁眠,是合着忧愁去睡的。但睡着了吗?没有!那寒山寺的钟声,敲打了过来。一下一下,敲打诗人似眠未眠的状态。同时,也使作者觉得这一番凄冷的景致,更加幽静了。于是我们读过诗后,不免要去想像那寒山寺的钟声,也不免要想像一下作者的愁绪。想像之中,配合着这一番景致,终于让我们体验了作者当时的内心状态。

那么我们该怎样写这样的诗呢?我们写诗,绝不可以自己觉得舒服便随便写下了,我们一定要让读者觉得舒服!当我们看到一个美妙的景致,又或是心里有了深深的感情时,我们不能只“啊!唉!”这样就结束了,要让它成为诗写出来。可是,我们的感情我们自己知道,读者不知道,他们必须通过诗才可以明白,那么诗就必须把引发这个感情的东西描述出来,让读者明白是什么样的情形下出现的感情。这样,读者就会有带入感,会很快理解作者的感情。所以一首诗绝不可以纯发感想,需要把何时何地都述出来才行!但是,如何述,怎样述,这就涉及技巧问题了。写诗有各种各样的技巧,这却是写诗的基本功。当我们下决心要写诗之时,我们必须首先磨练我们的技巧。这就像我们练武必须先扎马步一样。马步是不能够克敌制胜的,但没有了马步你学的功夫便是三脚猫,上不得大台面。每当我们扎一会儿马步就跃跃欲试新功夫的时候,严格的师父总要一巴掌打来,厉声喝道:“回去扎马步去!”学写诗也应该这样,把那步扎扎实了再去写诗!

那怎样才算扎马步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学写格律诗!

格律诗的讲究是非常严格的。学写之后,在方寸之间便能游刃有余。而且格律诗讲究平仄,可以就此锻炼你对字的音乐认识。有人说格律诗已经过时了,不应该再提倡了。不!绝不是这样!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白话诗中只有新月派诗最美,其后的诗作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原因就在于那些诗人是从格律诗走过来的,格律诗锻炼了他们的音乐感!不信你看,他们在写做格律诗的时候毫不费力!

那么我们要做诗来,就必须首先练上三百首格律诗,而且切不可因为内容而害律。因为你一定要记住,这是你训练的时期,而不是出成绩的时期!

清风良子

读读红楼梦里的香菱学诗吧,也可以去找各个高校编的写作教材,上面有的

十万军

找对人了,我就是写诗的

不过不知道你是写诗歌还是写古体诗

诗歌:其实不难写,我2分钟搞定一首

古体诗:古体诗要求韵非常严。“韵”,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拼成的,所用的拼音字母前者为声母,后者为韵母,韵母相同的字叫着同韵字(包括部分尾韵相同的复韵母)。通常在诗词歌赋中尾句要求是同韵字的称之为押韵。据史记讲汉字从隋代的《切韵》经《唐韵》发展到《广韵》共有206个韵,后来刘渊在《新刊韵略》里给归纳到106个韵,发展到现代演变成十三辙,十八韵。如今的十三辙十八韵是由平水韵演变而成,即一花(1)、二歌、三些(4)、四姑(5)、五衣(5)、六开(10)、七飞(11)、八高(12)、九收(13)、十天(14)、十一根(15)、十二方(16)、十三东(17)声(18)。

“声”,汉字的读音有高低变化,即声调,声调可使句子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古汉语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声调,上声、去声和入声统为仄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上声与去声为仄声。现代汉语将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大约600多字)给分解了,其中百分之五十二归到阳平和阴平中,另外百分之四十八归为上声和去声中。为此古声韵与现代汉语的声韵就产生了差异,故而就将现代汉语的声韵称之为《新声韵》

蔚璟

请问下古文读古诗是用什么方言?

原文 诗经?周南·关雎?先秦

关关雎(jū)鸠(jīu),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zāi)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关关雎(jū)鸠(jīu):雎鸠鸟不停地叫。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荇菜:水草名,一种可食的水草

逑:配偶

寤(wù):睡醒,寐:睡眠

寤寐:日日夜夜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芼(mào):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欢乐

[1]:音帽,有选择之意

兴也。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关雎,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鹭,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尔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河,北方流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未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毛传云:挚字与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朱熹注

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鱼鹰:牛运震曰:“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先声后地,有情。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

用字:

异体:左右芼(覒)之

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注:“窈窕,好貌。”

君子,朱东润曰:“据毛诗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为大夫之美称,或以为卿、大夫、士之总称,或以为有盛德之称,或以为妇人称其丈夫之词。”“就《诗》论《诗》,则君子二字,可以上赅天子、诸侯,下赅卿、大夫、士。”“盛德之说,则为引申之义,大夫之称,自为妻举其夫社会地位而言。”逑,毛传:“匹也。”按好逑,犹言嘉耦。

荇,毛传曰“接余”,其他异名尚有不少,李时珍云“俗呼荇丝菜,池人谓之莕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等等。龙胆科,多年生草本,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自古供食用。陆玑曰:“其白茎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近人陆文郁说:“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带旧有鬻者,称黄花儿菜,以茎及叶柄为小束,食时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颇爽口。”

流,毛传:“求也。”用《尔雅·释言》文。朱熹曰:“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思,语助词。服,毛传:“思之也。”《庄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者,思存之谓也。”

朱熹曰:“悠,长也。”按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长也。

芼(mào),毛传:“择也。”

钟鼓,金奏也,是盛礼用乐。王国维曰:“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按此诗言“钟鼓乐之”,乃作身份语。由两周墓葬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情况来看,金石之乐的使用,的确等级分明,即便所谓“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也不例外。中原地区虢、郑、三晋和周的墓葬,已发掘两千余座,出土编钟、编磬者,止限于个别葬制规格很高的墓,约占总数百分之一。从青铜乐钟的制作要求来看,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实不能为。而这一切,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恰相一致。

[编辑本段]译文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

栖居在河中沙洲。

文静美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姑娘,

日日夜夜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挑选。

善良美丽的姑娘,

鼓乐之礼娶回家。

许渊冲教授的英译版本:

Wooing and Wedding

By riverside a pair

Of turtledoves are wooing;

There's a 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Of cress long here,short there;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He cannot fall asleep,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So deep in love,so deep!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O lute,play music light

For the fiancée so slender!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On cresses cooked tender!

O bells and drums,delight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编辑本段]简介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编辑本段]结构

从古以来,《关雎》就有两种分章的方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我倾向于第二种分法。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

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兴”是现实主义的技巧,是不错的。这首诗即河洲之物而起兴,显见为民间产物;采荇尤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我们对于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莲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们能体会。先是顺流而取,再则采到手,再则煮熟了端上来。表示虽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劳动的真精神),这就象征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与周折。等到生米煮成熟饭,正是“钟鼓乐之”的时候了,意味该多么深长!同时这种工作是眼前事实,并非虚拟幻想,一面写实一面又象征,此所以为比兴之正格,这才是中国诗的长处。后妃固然主德,但后妃哪里梦见“采荇”的乐趣,也未必看得见“雎鸠”的比翼双飞。不过采诗入乐,“太师”的眼光总算够好的。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学习”罢了。(小如按:此段文字乃转摘自我的一份劫后残存的讲稿中,当时是把先生的意思做为自己的话写下来的,因此可能与原文略有出入,读者鉴之。)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本诗中每一章的韵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句押韵的句尾韵:鸠、洲、逑)

注意:后两句实际是一句判断句。但后人多断章取义,使后句独立成句。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隔句押韵的句中韵:流、求)

流:顺流而取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句句押韵的句尾韵:得、服、侧)

服:亦想也。 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的联绵词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隔句押韵的句中韵:采、友)

参差——双声联绵词 友:亲爱。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隔句押韵的句中韵:芼、乐)

窈窕——叠韵联绵词 乐:使之乐。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赏析

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关雎,水鸟,亦名王雎,状类凫鹭,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河,北方流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未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毛传云:挚字与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

——朱熹注

《关雎》作为一首情诗,以水域为依托而展开。《诗经》中的男女相会求偶往往在水边进行,《关雎》首开其端,景物的选取带有典型性。

这首诗采用“兴”的表现手法,先是以物起兴,然后又以事起兴。以物以事起兴,是以鱼鹰的鸣叫,引出作者对淑女的追求。鱼鹰捕鱼与男性求偶,作为同类事象而相继出现。用水鸟的捕鱼来暗示两性的结合。

《关雌》叙述了男主人公对荇菜的处理,对淑女的追求,采用了递进攀升的笔法。男主人公采荇莱的动作依次是流之、采之、芼之。流之,即是放之,就是把采来的荇菜堆放在左右;采之,即挑选,把堆放的荇菜进行整理;芼之,则是把经过选择的荇菜重叠堆放在左右。主人公对荇菜的处理,从无序到有序,一步比一步精细。再看男主人公对淑女的追求历程。先是把她锁定为自已最合适的配偶,然后是“寤寐求之”,因求之不得而“瘠寐思服”,以至于达到“辗转反侧”的程度。彻夜的冥思苦想之后,这位男子终于找到了接近淑女的办法,并且最终获得了成功。“琴瑟友之”,是通过弹奏琴瑟来引起女子的注意和好感,进而得到接近的机会。“钟鼓乐之”,则是敲钟、击鼓把自己心仪的女子迎娶过来。“琴瑟友之”,是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娱乐中拉近与对方的距离。“钟鼓乐之”,是举行隆重的婚礼,令女子无比高兴。古代举行婚礼是要有歌舞的,《小雅·车辖》作为一首迎亲诗是这样描述的:“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诗中的新郎把歌舞看作婚礼的重要节目,用以取悦于对方。

《关雌》的男主人公自称“君子”,诗当出自一位贵族青年之手,且诗风清新高雅,带有明显的周代礼乐文明的属性。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诗》国诗歌总集,它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代约五百年间305篇诗歌。

《诗》国古代诗歌巨丰富源头,国文学史重。

《诗》包括风、雅、颂,反映劳民被压迫、剥削,表达劳民奴隶反抗,少写爱情。取之于民众,浅显易懂而又不失人生的真谛。

《关雎》首爱情抒情诗,久流传民间;很好的显现了当时年轻人表达爱意的方式。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木瓜(诗经·国风·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桃夭 (诗经·国风·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的特点有哪些?

这个问题,实际上说的是入声字的问题,很多古诗词用的是入声字,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的音,所以读起来和古人读的感觉是大不相同的。 而在很多方言里还有入声字,有时候用方言读入声字古诗就更符合古代作者的原始状态。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是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这些字用普通话读却一点也不押韵,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韵脚字在当时都是仄声中的入声字,入声字是一种急切短促的发音,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融入了平上去声。但它在某些方言中却依然保留着,比如用上海话读这首词就是押韵的,更能体会到韵律美感。江浙人读其他方言中的入声字,比如“白”,发音是bo,语气短、急,却有力,而且音调下降。所以方言虽然不利于日常交流,但在古诗词的美学体验中却很有用。 所有的大方言区都有入声,即便北方方言大部分地区入声已消失,但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一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入声) 江淮官话区: 是南北方言的过度带(主要是中原官话和吴方言的过度带),江淮官话 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以南京、扬州、南通、合肥、盐城、芜湖、淮南、连云港、九江等地方言为主要代表点。声调多为5个,有入声,去声、入声不分阴阳。南通、泰州一带去声和入声分阴阳。 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泸州市-宜宾市-乐山市-西昌市、贵州省铜梓-仁怀-沿河-印江9县、云南省大关-绥江-水富),仁富小片(内江市 -自贡市-仁寿县-富顺县),雅棉小片(雅安市-石棉县),丽川小片(云南省西北部下关-剑川-宾川-洱源-云龙-丽江市)等地区有入声。声调一般为5 个。入不分阴阳。 吴语: 大方言之一,又称“江南话”或者“江浙话”,以上海话、苏州话等为代表。分布于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地区、浙江省大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安徽南部。保留古代的全浊声母,大部分地区阳声韵的咸山摄鼻音脱落,变为纯元音。声调多为6个以上,一般去、入也各分阴阳。 湘语: 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省相当部分地区、临近湖南的重庆和广西部分地区;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 湘语又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北,受官话方言和赣方言的影响比较大。老湘语分布在衡阳、双峰一带,受外部方言影响较小。新老湘语之间互通程度较低。西南官话与新湘语有一定相似性。新湘留了入声调,古浊音字今虽清音化,但仍是不送气音。 赣语: 赣语。主要分布于江西中部 、北部、西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南部部分地区 ,福建西北部邵武一带。由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有不少共同特点。除江西西部吉安、莲花等处基本无入声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入声韵尾。 客家话 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 汀县,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 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 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闽西长汀话,连城,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 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粤东客话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闽西客家话的永 定话,上杭话保留阴入阳入两个声调。 闽语: 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三省以及浙江南部以及江西、广西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 闽语是内部分歧较大的方言,不少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点。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东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较少,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则几乎已无塞声尾韵而只有鼻音尾韵了。闽方言各地都有入声调,声调数目6~8个,以7个为多见。不少地区保留-p,-t,-k入声尾。 粤语: 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湖南、海南、香港等地 ,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4000万。保留-p,-t,-k入声尾。声调以8-10个为主。 晋语: 分布在山西省、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张家口西北、河南省新乡安阳以西。秦 晋方言分布区交通闭塞,十里不同音,对古音的保留相对顽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声。 还有最新划出来的徽语(以前属吴语),平话(以前属粤语)。 上述方言都为有入声的地区。 由上可见,每个方言区都有入声区,北方话大部分无入声,六南都保留入声调。

有关诗歌的知识

这个问题涉及到诗歌的基本特征,有关详解如下:

诗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亦反映社会文化,富于想象,语言具有节奏韵律,传统的诗歌亦常常对结构格式有一定要求。诗的特点在于除了可以阅读,亦宜于吟诵,又或者和其它艺术形式结合表演。诗常透过特定的形象和技巧,让字词除了表面意义之外,蕴含另一层意义,或唤起情感共鸣。

1、诗的节奏

传统的诗被称作韵文(verse),和散文(prose)不同之处在于有独特的结构、节奏和韵律。欧洲语言的字词本身有重轻音节的区别,因此西方的诗也特别着重字词的节奏(rhythm)。从希腊时代开始,不少的诗由轻重格(抑扬格,iamb)或重轻格(扬抑格,trochee)等的节拍(meter)组成。而在中国,由于中文的词语本身可以由两字或三字等组合而成,例如一句七字句的诗词常常可以分作“四、三”或“二、二、三”的词组。由于这种特性,每个词组之间念起来自然形成短的停顿,形成中国诗词独特的节奏感。

2、诗的韵律

无论西方或中国的诗都着重字词的声韵,常常利用押韵将句子的结尾关联起来。汉语本身有平仄声调的分别,因此不少诗词对字句的声调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称为格律。

3、诗的结构

传统诗对每一句的字节的数目,以及句子的数目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利用整齐的句子或不规则的长短句来达致节奏上的美感,如西方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近体诗有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格式。

4、诗的技巧

诗常常会利用字词、句子和段落的组合来赋予涵义的层次性和关联,亦会透过对仗、排比、叠字、叠句等技巧来表现美感。押韵和节奏除了营造音乐般的效果,亦可以达到联想和共鸣的功用。

在内容上诗歌常常运用隐喻、譬喻与借喻等等手法来暗示一些文字以外的意义,透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加强想像,甚至可以创造两个回然相异的意象互相辉映,如运用歧义、象征、反讽等“诗的语言”的文体手法,使诗作遗留多样、自由的解释空间。

关于诗词格律的问题.

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诗歌的品析

(1)剖析技巧特征,破解含蓄诗意 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命意含蓄曲折,欣赏诗歌时就要努力寻求言外之义、文外之旨、微言大义。最重要的,诗歌多用表达技巧,这是与诗歌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相适应的。使用技巧能够收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近显远的功效。常用表达技巧如比喻、借代、夸张、反复、比拟、象征、用典、烘托等,熟谙其特征与功用,对参悟诗意十分有益。例如,比兴手法是从《诗经》《楚词》以来形成的艺术传统,使用极为普遍,而且言在此而意在彼,于平常事物中寄托别一番深意。请看李白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玮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 摧心肝。

从字面来看,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苦情,后半部分写的是一场梦游似的追求,似乎表现的是男女之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而是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2)知人论世 明了诗人所处时代、主要经历、语言风格、美学追求以及创作某一首诗的心境等因素,有助于理解诗意、把握诗情。古语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情感既有个别性,又有普遍性。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感情。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他还拿李白的《把酒问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对比,申述诗的普遍性:“在吟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和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每一首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既然如此,我们欣赏诗歌,就应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的思想相合、感情相契,进而准确地领悟作者精心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思。例如岳飞的《小重山》:

昨夜寒跫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

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

有谁听?

此词情调低回蕴藉,与作者那首著名的、情调壮怀激烈的《满江红》相比,区别极大。有人评述这两首词,认为《满江红》情调高昂,远胜于《小重山》。缪钺先生知人论世,披文入情,中肯地指出二者“所要表达的都是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过因为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不免有所差异,实际上是异曲同工”,并且赋诗提醒读者:“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

(3)从形象切入 赏诗要善于捕捉形象,深入揣摩形象的意蕴,进而参悟作者的命意。譬如“愁”这种常见的情感,无形无色,但优秀诗人就能够使用生花妙笔塑造得有形有色,鲜活独特,意象充盈。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喻为“一江春水”。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将愁比喻为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和漫天的细雨。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形容愁多得连船也载不动。余光中《乡愁》把不同年龄阶段的乡愁分别比喻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4)联系语境 语境指言语交际的环境,其范围有广狭之分,狭义的语境仅指环境,即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还包括交际双方的背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在具体的语境中,语句表达一定的显性意义外,常常还包含语境赋予的隐性意义。阅读脱离语境,理解就非常困难。欣赏诗歌,只有抓住语言所提供的具体语境,方能深入、准确地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而且,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比如杜甫的著名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对这里的‘落花时节’一语怎么理解?有人联系第三句‘江南好风景’,于是说杜甫又遇到李龟年的时间当是春天,当时春光正好,百花早已盛开,有的已经开始凋落。有人进一步联系第一二句,认为李龟年过去是岐王、崔九等王公大臣宠幸的歌手,如今流落江南,说明他的极盛时期已过,到了他的‘落花时节’了。还有人从杜甫这面联系,说杜甫少年得名,十四五岁就出入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满怀抱负却始终无法施展,辗转漂泊,垂垂老矣,这落花时节实在是对自身不幸的感叹。又有人认为,仅从李杜身世上着眼还不够,尽管他们都是飘零异地,景况凄凉,但唐皇朝经过了安史之乱,开元时代的升平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落花时节还包含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无限感慨。还有人主张把以上几种理解合起来,说这里写李杜穷途相逢,彼此身世之悲、国家兴亡之叹难以言喻,而只在大好春光中点出‘落花’一语,更让人觉出感慨万端、无从说起的悲凉。上述理解都不错,但深浅大不相同。原因是对语境的体会和挖掘不同,有的人理解得窄,有的人理解得宽。由此可见,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5)借用联想和想象 朱光潜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欣赏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想象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的创造,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的欣赏”。例如,赏析杜诗“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语,李思敬是这样展开想象的:“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山雪景之后,再把眼光投向窗外,又发现了奇观:透过他那院门口,又看到辽远的水面上飘着东去的航船。……这又是一个合乎透视学原理的描绘:他把辽远的‘万里船’和杜家院门口压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竟如泊在门中。”至于读诗生发联想,司马光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6)比较 把两首诗摊开来,语言、手法、风格、思想、情调,再加上作者的身世、修养、趣味,逐一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从而加深对两首诗的理解。比较有两种形式,综合比较是将两个对比物多个方面甚至所以方面进行比较,单项比较仅就某个方面进行比较。清人施补华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异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是比较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也可以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如拿岳飞的《满江红》与《小重山》进行比较;还可以比较不同时代诗歌的总体特点,例如比较唐诗与宋诗;也可以比较不同民族的诗歌特点,例如比较中西诗歌在情趣上的差异。

虽是以古诗为例,但这个欣赏方法读任一诗歌都适用。关键要多读多感观,才能有切身体会。

诗歌的押韵

一、从韵部来分,可分为:单韵式(AAOA)和双韵式(BABA)两种。

1、单韵韵式,包括单韵平声韵、单韵仄声韵、单韵平仄韵。

a、单韵平声韵。

例1: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诗只有“光”、“霜”、“乡”,押同一个平声韵部。

b、单韵仄声韵。例2:岑参的《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全诗只有“起”、“水”、“里”,押同一个仄声韵部。

c、单韵平仄韵(特例)。例3:放入双韵韵式中,便于操作,见下面的例6。

2、双韵韵式(多为交叉韵)。例4:王勃的《普安建阴题壁》,“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全诗中押两个不同的韵部。即一、三“极”、“里”相押;二、四“攀”、“还”相押。例5:王唯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全诗中押两个不同的韵部。即“里”、“知”相押;“啸”、“照”相押。例6:卢仝的《白鹭鸶 》,“刻成片玉白鹭鸶,欲捉纤鳞心自急。翘足沙头不得时,傍人不知谓闲立。”,全诗中押同一个韵部的平声韵和仄声韵押。即“鸶”、“时”平声相押;“急”、“立”仄声相押。

二、从韵位来分,可分为:全韵式、半韵式、混韵式、包韵式等。

1、全韵式,包括全韵平声式(AAaA)和全韵仄声式(BBbB)两种。

a、全韵平声式。

例7:李商隐的《屏风》,“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全诗中“帏”、“时”、“知”三个平声字与一个仄声“此”字相押。

b、全韵仄声式。例8:贯休的《宿深村》,“行行一宿深村里,鸡犬丰年闹如市。黄昏见客合家喜,月下取鱼戽塘水。”,全诗中“里”、“市”、“喜”、“水”四字押。

2、半韵式,可分为半韵平声式(OAOA)和半韵仄声式(OBOB)。

a、半韵平声式。例9,李贺的《《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四句中二位“钩” 和四位“秋”字押。

b、半韵仄声式。例10,柳中庸的《江行》,“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二位“浦”与四位“雨”押。

3、混韵式,可分为交叉韵(BABA)和转换韵。

(一)、交叉韵,可分为:同韵部交叉(aAaA)和异韵部交叉(BABA)。

a、同韵部交叉。例11,朱庆余的《闺意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烛”与“婿”押仄声;“姑”与“无”压平声,他们同属于一个韵部。

b、异韵部交叉,例12,杜牧的《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诗中“在”与“意”仄押;“无”与“铺”平押,异韵部相押。

(二)、转换韵。例13,徐陵的《折杨柳》,“袅袅河堤树。依依魏主营。江陵有旧曲。洛下作新声。妾对长杨苑。君登高柳城。春还应共见。荡子太无情。”,“树”、“曲”韵向“苑”、“见”韵转换;主韵(尾韵),“营”、“声”、“城”、“情”,平声同韵保持不变。例14,杜甫的《叹庭前甘菊花》,“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诗中由“摘”、“益”韵部向“芳”、“堂”、“霜”韵部转换。主韵(尾韵)发生了改变,押两个韵部,但是,仍然押的是平声韵。例15,杜甫的《秋雨叹三首》,a、“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b、“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蚪米换衾绸,相许宁论两相直?”,c、“长安布衣谁比数,反巢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这三首诗中,例15“a”和例15“b”两首诗,前部分押平声韵,后部分押仄声韵;例15“c”前部分押仄声韵,后部分押平声韵。主韵尾韵,平仄两个韵部混合平分秋色。

4、包韵式,可分为:

a、平声顺包式(AAOA),例16:常建的《三日寻李九庄》,“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诗中一、二、四句的韵字“头”、“舟”、“流”,把第三句包围着,形成一个环圈。

b、仄声顺包式(BBOB),例2:孟郊的《古怨》,“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c、逆时包韵式(OAaA),例17:,“几度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是在辽西。”,诗两行一排列,“迷”、“里”、“西”三字,就把“觉”字包围住了。

三、从音韵的发展分,可分为:古韵和新韵。

四、从用韵的密度分,可分为:句句韵、隔句韵、句中韵(首尾韵、腰尾韵、足尾韵)、句外韵。

1、句句韵,见全韵式。

2、隔句韵,见单韵韵式、双韵韵式和交叉韵。

3、句中韵。

a、首尾韵。例18,杨巨源的《和鍊师索秀才杨柳》,“水边杨柳麴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诗中“水”与“丝”;“立”与“一”、“枝”;“惟”与“惜”,为本句中首尾韵相押。

b、腰尾韵。例19,严维的《岁初喜黄甫侍御至》,“湖上新正逢故人,情深应不笑家贫。明朝别后门还掩,修竹千竿一老身。”,诗中“新”与“人”相押。

c、足尾韵。例20,见上例18,“立马烦君折一枝”中,“一”与“枝”相押。

4、句外韵。除本句中以外的用韵。见例18。

五、从字的重复来分,可分为:叠字韵和重字韵。

1、叠字韵。例21,郑谷的《鹭鸶》,“闲立春塘烟澹澹,静眠寒苇雨飕飕。渔翁归后沙汀晚,飞下滩头更自由。”,诗中的“飕飕 ”,叠字成韵。

2、重字韵。例22,杜甫的《三绝句》,“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诗中“一”句中的“史”字与“二”句中的“史”相同,用重字。

(注:字母A表示同韵部平声韵,a表示同韵部仄声;字母B表示不同韵部仄声韵,b表示不同韵部平声;字母O表示非韵位字。)

上面主要以古诗为例,但灵活运用押韵方法适用于任何一种诗歌形式!

格律,分开来,格,律。格是指格式,就是说它有一定的格式限定,如五绝的格式就是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七律的格式是,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要对仗。而律,就是指的规律性的东西了:以四声为基础,将汉字分为平声字和仄声字,按一定规律排列起来。格和律合在一起就是把汉字按一定的格式,规律排在一起。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其实诗词的格很好明白,律稍微要难一点,但是也不难。主要记得:1,律步:每两个字一步。如七绝“仄仄平平仄仄平”每两字一步划开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就像人走路,左脚一脚,右脚一脚才算上一步。2,交替:一个律步连着一个律步必须是平仄错开的。这里主要看一步里的第二个字。人们常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因为每步里的第二个字才是格律的关键。3,律句:一首诗最基本的就要算句子了,五言律句的话只有两步半,七言三步半。这里主要要注意的是那个半步的,半步只有一个字,也就是平或仄。由于律句忌出现三平尾,所以当然最后一步是平平的时候,半步的字要为仄,反之则要为平。4,拗句:这个是因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产生的.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来说,由于一三五不论,那么它可以写成中仄中平仄仄平。中代表可平可仄。那么例句就有: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孤平忌),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这几种都是拗句。还有一些特殊的拗句,拗句的话是需要补救的。就不多说了,打字好累。5,押韵:律诗,律绝,只能押平声。押韵的规律是奇数句不能押,偶数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6,对粘:律诗中每两句为一联。那么,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二四六位上的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七绝首句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看第一、二句的二四六位,叫联内相对。联与联之间的关系就是粘了:观察一下第二句和第三句二,四六位。其实,格律只是浮云。重要的是“起、承、转、合。”四字决。真正做到这四个字,才是一首好诗。见识有限,如有错,请指正,谢谢。



是什么符号

“?”一般指问号。问号,拼音wèn hào,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用于疑问、设问、反问句等句型的末尾。

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

示例:

1、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

(1)你见过金丝猴吗?

(2)他叫什么名字?

(3)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2、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

(1)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2)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百度百科-问号

的读音和意思

""这个符号的读音是"wèn hào",意思是疑问、不确定或没有明确答案。

1、符号的起源:

问号最早出现在英国的一种手写体中,用来标记疑问句的结尾。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标点符号之一,并被广泛使用于各种语言中。

2读音的解释:

""的读音"wèn hào"源自汉字拼音系统,其中"wèn hào "表示疑问、不确定的意思。它常用于语言交流中,表示提出问题或寻求回答的语气。

3不同语言中的问号:

不同语言中对于疑问句的标记方式并不相同。例如,英语和法语使用""作为问号,而西班牙语使用""在问题句子的开头,并以""结尾。这些不同的标记方式反映了不同语言文化的特点。

4问号的语义功能:

问号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语义功能。它可以表达疑问、询问、请求、质疑、惊讶等不同的情感和意图。通过使用问号,人们可以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促进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5引申意义:

除了在语言中的基本意义外,问号在一些文化和艺术领域也有引申的意义。例如,在写作中,问号可以用于表达反问、讽刺或引起读者的思考。在艺术作品中,问号也可以用来探索哲学问题、表达生命的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

6问号的简介:

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

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

疑问句是实际交流中常用的句式,疑问句分为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一般疑问句通常用来询问一件事情是否属实。

结尾:

问号作为一种标点符号,不仅在语言交流中起到重要的语法和语义作用,还反映了不同语言文化的特点。通过准确使用问号,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此外,问号还具有引申的意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关于“怎样写诗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1453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