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诗词(民国公子袁克文,他的情不仅在风月之中)
-
袁世凯的诗词
网上有关“袁世凯的诗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民国公子袁克文,他的情不仅在风月之中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是北洋军第四师《北洋军军歌》。
作词作曲者不详;
其歌词为:
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阪坡前逞英雄;
战退千员将,杀退百万兵,怀抱阿斗得太平。
还有张翼德,当阳桥前等,七啾喀嚓响连声;
桥塌两三孔,河水倒流平,吓退曹营百万兵。
云长武艺精,温酒斩华雄,孟德帐下显威风。
五关斩六将,保嫂寻皇兄,匹马单刀千里行。
《北洋军军歌》简介。
北洋军军歌为袁世凯创建的“北洋常备军”,人称“北洋军”在练兵期间用来感染士兵,激励士气的歌曲;
北洋军军歌同时也包含作战要诀,将步兵操典融于其中,使士兵边唱边学习熟悉现代化作战规范,令北洋军整体战斗力得到了提升。陆军第四镇,由北洋常备军右镇编练而来。进入民国后,改名陆军第四师。
民国公子袁克文,他的情不仅在风月之中
“半老徐娘”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可是,你真正知道徐娘是什么人么?
徐娘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皇帝梁元帝萧绎的妻子。
梁元帝就是剿平“侯景之乱”的那位狠角色。他是皇帝中屈指可数的大才子,但是最后却不慎栽在了自己苦心经营的老窝荆州那里,被西魏权臣宇文泰打了个措手不及,亡了国家。
面对灭国的打击,他把自己所藏有的十四万卷图书全部付之一炬,然后留下了那些愤愤不已的名言:“文武之道,今夜尽矣”“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那是发生在公元554年的事情。
等到1300多年之后,在比荆州更北的河南淮阳,同样也有一位愤激青年,冲冠一怒将所作诗词文章付之一炬,他就是袁世凯。
1859年,在清军和太平军交战正酣的时候,一代枭雄袁世凯降生了。
说起来,袁氏家族原本只是河南项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家,和当时中国的大多数读书家庭一样,都是过着半耕半读的朴素生活。
从袁家的族谱,我们可以知道,“志九耀三,保世克家”的辈分规定。
袁家的崛起正是在“三”字辈这里,也就是袁世凯的爷爷辈那里。
如果说袁世凯的亲爷爷,排行老大的袁树三,只考中了个秀才,不足为奇的话,那么袁世凯的二爷爷袁甲三这个听起来颇为熟悉的名字,就是让这个家族兴旺发达的真正龙头了,他接连考中举人、进士,取得了那个时代大多数读书人梦寐以求但根本做不到的功名,自此袁家成为当地豪门,人才屡出。
继袁甲三之后,袁甲三的两个儿子袁保恒、袁保龄也相继博取了功名。前者考取了进士,后者考取了举人,在外做官,都颇有名气。
当然有人可能要说了,人才屡出不假,但那都是袁世凯二爷爷那一支的,关袁世凯家什么事情?
其实,关系大了,因为袁世凯的爷爷们有个非常长寿的母亲,活了虚岁100岁,所以这个大家庭迟迟没有分家,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且袁世凯的亲爷爷袁树三这一支其实也不差,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也是个秀才,作为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中的长门长子,他基本上就是在打理着老家这份家业。而袁世凯的亲叔叔袁保庆则考中了举人,在外做官。
所以袁家有“父子进士,兄弟举人,一门两代四贵人”的美名,一时间传为一段佳话。
袁世凯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他要先按照这条父祖们已经走出来的路子来走,那就是读书、应考、做官这条路,而且这也是那个时代出人头地时,最为主流的一条道路。
命运似乎也一直在把袁世凯推向科举这条道路。
在袁世凯7岁的时候,他被过继给我们刚刚提到过的那位举人——他的亲叔叔袁保庆,从此袁世凯就离开了教育资源有限的项城老家,然后跟随着将自己视若己出的嗣父袁保庆“辗转”于山东济南、江苏南京等地官场,眼界大开。
袁保庆为了让嗣子专心治学,特意为他聘请了当地名师,在济南有博学秀才王志清,在南京有文武双全的举人曲沼。此外,袁世凯嗣母牛氏也出自书香门第,熟读诗书,对袁世凯的功课也常加教导。
在这种情况下,纵然袁世凯再是调皮捣蛋,也不免受到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或多或少的收敛着自己的野性子,开始按部就班做起了文章。
而且袁世凯的文章当中,也往往有惊人之语,看过之后,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气概不凡的感觉。在《项城文史资料》一书中,我们可以窥见少年袁世凯的一些精神风貌:
只是好景不长,1873年,袁保庆病逝在任上。年仅15岁的袁世凯在返回河南故里时,又被我们之前说过的,早年考取进士,当时已经成为朝廷二品大员的堂叔袁保恒给看重,认为袁世凯是个可造之才,家族的兴旺说不准就得指望这个孩子。
于是,袁保恒就做出让袁世凯到北京读书的决定,并且委托自己的二弟,也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举人,当时已经在北京任职多年的袁保龄来监督袁世凯的学业。
要知道,在袁保恒、袁保龄兄弟办的家学那里,请的老师都是京城响当当的名师。写字、作诗、文章这三个方面,各聘有一位举人,袁世凯能去那里读书,也真是一个福分。
可能是连续经历了嗣父、生父去世的噩耗,袁世凯一下子由以前的浪荡公子变得成熟起来。对学业的态度更是来了180度大转弯,他不再是被人推着学,而是主动刻苦学习起来,他可能期待着,未来可以像父祖一样,考中举人,甚至进士,博取功名,撑起袁家的门面。
而在北京的袁保龄,本来觉得自己的这个侄子文才一般,资质一般,但是看到侄子如此努力,加之的确有所进步后,也就不由得向大哥保恒夸赞起了袁世凯,认为他颇有长进,可堪造就,竟属于中上美材了。
眼看着三年一届的乡试即将到来,袁世凯也都准备得差不多了,为了获得乡试资格,他走了“捐监生”这条道路,直接越过了秀才的门槛,万事俱备,只欠一试。
照着这个趋势,袁世凯考个举人应该不成问题了。
科场 两失意
1876年秋,丙子科乡试的帷幕徐徐拉开,袁世凯怀着忐忑的而又激动的心情从北京返回河南,参加秋闱大考。
考试的结果是令袁世凯大失所望——名落孙山。
但是科举时代,一战成名的人少之又少,中举的路都很漫长,即使是像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也是考了多次,直到29岁才中举的。所以两位堂叔还是督促袁世凯继续回京学习,期待来日方长。
令人惋惜的是,袁世凯这次只在北京多呆了一年左右,就随袁保恒回河南办差了。
当时的河南可谓赤地千里,传说中的光绪年间大旱灾就是在那会愈演愈烈的。袁保恒回乡的目的正是要受命赈灾。大灾之后往往伴随着大疫,袁保恒最终就是病逝在了这个位子上。从那那时起,袁世凯就没有再回京读书。
回乡之后的袁世凯着实浪荡了一段时间,不过两位堂叔早已经把他引上了“科举”的正途,不久,袁世凯就利用分家得来的财产,常住在河南淮阳,搞起了两个“文社”:“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他整天和一群文友切磋诗文,连当地太守也被他吸引过来,一时间,名声在外,俨然是一个“文坛领袖”的派头。
于是,信心倍增的袁世凯又开始积极着手第二次乡试大考——1879年乡试。
考的结果如何呢?想必聪明的你已经猜到了!
民国初年的著作《容庵弟子记》就记载了袁世凯当时的心境:
彼时自诩甚高的袁世凯,在看到平日中不如自己的两位学友都榜上有名,而自己则再一次谜一样的名落孙山后,一时间大怒不已,不平之下,就产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像 历史 上的梁元帝一样,迁怒于诗文,然后一把大火,将曾今的引以为豪的文字付之一炬。
只是亡国的梁元帝是真的无力回天,而激愤的袁世凯则可能是涅槃重生。
武功胜文质
晚清是个特殊的时代,像曾国藩、李鸿章、袁甲三这些靠科举入仕的文人,都纷纷受命操起了兵戈,出将入相,诞生了一批文武兼备的实力派人物。
袁世凯本就是在父祖们和捻军、太平军互相攻击的时代大势中降生的。甚至连他的名字的由来,都与军政大事有关。袁家人正是在收到袁世凯叔祖父袁甲三胜利攻占捻军重镇凤阳的消息后,才结合“世”字辈,给他取名“世凯”。
据说,袁世凯五岁时,在看到捻军围攻袁寨的情景时,毫无惧色,天生胆大好兵。
少时跟随嗣父袁保庆在南京时,袁世凯就从自己的那位文武双全的老师曲沼先生那里受益良多,曲沼曾教袁世凯拳脚功夫,这正应了袁世凯的爱好,刀马娴熟对于袁世凯来说不在话下。
偶得闲暇,袁保庆也会把官场的一些心得讲给袁世凯听,并且著有《自乂锁言》诸文,使得少年袁世凯早早就对官场门道有所了解。
等到他在北京读书时,又非常喜爱读兵书韬略,对于以谈兵而著称的《左传》,他更是喜欢。平常也常随堂叔袁保恒处理一些日常政务,在河南赈灾时,吃苦耐劳,处理袁保恒遗留政府更是井然有序,非常得力。
其实对比袁世凯早年的事迹,不难看出,袁世凯是个“武功胜过文质”的人物。他打小就对于军政事务的有谜一样的兴趣。常言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个兴趣,才逐渐生成了一个知兵懂政的干练之才。
等到科举之路遇阻的时候,他才有能力转过弯来,换个思路,何不效仿父祖,效仿前人,走军功这条道路呢?这对于深谙官场路数,又有不少人脉的袁世凯来说,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也是一条颇为经济的路子。
赴朝的际遇
科考失败一年后,袁世凯于1880年冬,辗转投奔了驻防在山东蓬莱的吴长庆那里。
吴长庆曾经是袁世凯嗣父袁保庆的拜把子兄弟。1873年,袁保庆病逝在任上,袁世凯年少,还是靠着吴长庆等人料理的后事。对于袁世凯,吴长庆自然非常照顾。
起初,吴长庆让袁世凯做个营务会办,其实也没有什么事情,相当于挂职领饷银。为什么这样做呢?
吴长庆本人其实也是举人出身,身逢乱世,才搞起了军队,成为庆军的头子,号称儒将。他希望袁世凯可以继续考取功名,走科举这条路子,所以就不给他压什么担子了。并且还把自己幕府的秀才张蹇推荐给袁世凯,指导袁世凯学业。值得一提的是,张蹇日后考中了状元。
袁世凯当时呢,其实也是抱着边走边看的心理,两边下注,一方面想在军队干出一番事业,另一方面,还对科举抱有不甘之心。这从他给家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一二:
这封信是袁世凯在山东登州庆军营中发出的,彼时是1882年3月份,他在离家到军营奔前程已经有1年多了。再过半年,就又是一个乡试大考。他希望能把军营的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推掉,专心备考。然后考中举人。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只是世事多变,到了7月份时,朝鲜政局突然生变,清廷收到求援信息后,怕日本人生事,就果断要求吴长庆率领庆军登船赴朝,应对半岛局势。当时事情非常紧急,光绪皇帝亲自下令。吴长庆也正是用人之际,有军政之才的袁世凯自然不能置身事外,脱身考取功名。于是随着吴长庆到达朝鲜。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次朝鲜之旅打开了人生的新方向,彻底断了他科举的路子,而终于开启了他走军功发家的道路。
由此看来,生于书香门第,一心想着循着家族老路,出人头地的袁世凯,最终弃文从武,另辟蹊径,其中缘由并不是可以一笔带过的事情。
科场上的失意,启发了急于求取功名的袁世凯,那就是可以尝试一下自己的志趣所在——军功这个方向。而这一尝试在合适的时机,竟然真就开启了袁世凯开挂一样的人生,这是连他本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主要参考文献:
[1]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一
[2] 苏全有,贺科伟编. 袁世凯传.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 [民国] 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卷一).1913
[4] 《环球人物》杂志编.往事如烟:民国政要后代回忆实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 傅文永主编.《项城文史资料》总第16辑 袁世凯家族诗文辑
[6] 青谷,林言椒编著.袁世凯.三联出版社
持续推出 历史 系列文章,欢迎您的收看,谢谢您的支持,下次再会
古诗名!!!!!!!!
“风流同子建,物化拟庄周。”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袁克文的一生,这位风流传奇的民国公子在过世的时候,有四千多人为他送葬,其中引为奇观的是,一千多名烟花女子,系着白头绳,戴着袁克文头像微章,统一着装为他送行。
01
袁克文是袁世凯的第二子,是袁世凯最宠爱的儿子,也是他有意立为“太子”的儿子。她的母亲是朝鲜王妃的妹妹,身份显贵,娇俏动人。
袁克文继承了母亲的美貌,面容清秀,温文尔雅,眉宇间却带着从容笃定和丝丝威严,这种矛盾的混合使得他身上有着贵公子的风雅气质,成为了名满京都的“民国四公子”之一。
当然,为他获得“民国公子”称号的并不仅仅是他的身世和长相,还有数十年苦读积累下来的深厚底蕴。他自小聪慧过人,7岁熟读经史,15岁就能赋诗词,长大以后更是精通书画,连收藏和唱戏都做到了极致。
与他的才华并称双绝的,是他的风流秉性,自从11岁跟着大哥袁克定去了一次烟花之地以后,袁克文就迷上了偎红倚翠的生活,一生都痴迷于花街柳巷之间。
袁克文一生,小妾十几个,情人几十个,桃花运极其旺盛。但他绝非胡来乱搞之辈,他与每个情人都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相交,如果把每一段情史的时间拉长,每一段都足以上演一段才子佳人的传奇。
他一生为情所困,多情却又痴情,几乎所有跟他有过感情纠葛的女人最终都离他而去,唯有一个女人例外,那就是他的发妻刘梅真。
不管刘梅真内心因为袁克文的多情有过多少凄风冷雨,她最终还是归于平静,接纳了丈夫的多情,一生伴他左右。
刘梅真是才女,她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赞誉,但是与她的才名相比,她的包容更是让世人纳罕和佩服。
02
袁克文与刘梅真的相识并没有惊人之处,只能算是普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刘梅真端庄秀美、能歌能赋,还能写一手漂亮的小楷。袁克文在见到刘梅真的诗词之后,就引为知已,对这场婚事也非常认可,还从朝鲜带回了一把扇子,扇子上绣着梅花,赠与刘梅真做礼物。
两年后,袁克文17岁,刘梅真嫁给了袁克文,两人过得很是恩爱,他唱曲,她弹筝;他吟诗,她唱和,郎情妾意、琴瑟和鸣,刘梅真在那段日子里写下了《倦绣词》,这对才子佳人,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
然而,再美的妻子也留不住风流才子的心,两人新婚刚过,袁克文又开始风流荒诞、放荡不羁的花丛生活。
或许袁克文并非不爱刘梅真,只不过那时富贵人家的男子,个个性喜拈花惹草,并引以为荣,袁克文注定成不了一个称职的丈夫。
袁克文风流也是真风流,但是他风流却绝不下流,对于青楼女子也并无鄙薄之态,他尊重女性,没有贵贱之分,怜香惜玉。
他喜欢有才情的名妓,也不鄙视下等窑子里的貌丑土娼。比起肉欲,他更爱诗歌唱和,他与新欢旧爱,从来都是吟咏风月、诗词往来不断。即使去青楼吃花酒,他也是彬彬有礼,如同与红颜知己在一起,从无轻薄之态。
每一个他爱过的女人,都可以从他那里取走自己想要的,之后若要再离去,他也只是淡淡一笑。谁要来就来,谁要去就去,他也并不强求,之后若有幸再相逢,往往也能执手欢笑,一同忆往昔。
或许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对女性的尊重,才是最终让千名风尘女子为他送殡的原因。
03
与其说袁克文风流是出于本性,不如说他是在逃避现实,在他的风流之态里,总是藏着几分悲情。
他是尊贵的“二皇子”,虽然他并没有争夺“皇位”之心,但是袁世凯对他的宠爱,却让他成了异母兄长袁克定的眼中钉、肉中刺。
1915年冬天,袁世凯在准备登基之时,“大典筹备处”为袁世凯的儿子们订做了一套“皇子服”,然而袁克文的“皇子服”却与其它兄弟不同,袁克定从此把袁克文视为最大的障碍。
不久之后,袁克定设宴试图毒杀袁克文,虽然不曾得逞,却让袁克文遭受了兄弟背离的切肤之痛,袁克文不赞成父亲称帝,也无意于“皇太子”之位,奈何袁世凯确有“立贤不立长”之意,袁世文势单力孤,只好称病不出。
在袁世凯登帝位之时,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去现场的皇子,还写下了“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高层。”这样的诗句去奉劝老父亲,不要站得高,以免摔得重。
这两句诗对于袁克定来讲可谓雪中送炭,他终于抓住了袁克文的小辫子,拿着这首诗去找袁世凯告状,说这两句话明显就是反“父皇”,袁世凯一怒之下,将袁克文送到北海闭门思过了两年时间。
为了避免让曹克定误会自己有争位之心,袁克文向父亲恳请,将自己授为“皇二子”以避嫌。
他将自己比作曹植,认为自己的才华比得上曹植,同时也借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向兄长呈情,自己就像曹植一样,决无相争之心,请兄长不要有相煎之意。
袁克文在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突然之间放声大哭,称自己“家庭骨肉之间有难言之痛。”
是这种骨肉之间的相煎,让人痛彻心扉吧!
04
即便袁克文做出种种表示,以示自己决无相争之意,奈何“大皇子”袁克定始终不放心。袁克文内心充满了对骨肉亲情的失望和痛心,为了避免来自于兄长袁克定的迫害,袁克文躲避到上海,并加入了青帮。
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袁克文居然列入了青帮的“大”字辈,青帮的辈分极其严格,在上海,“大”字辈的人区指可数,这个辈分甚至比上海青帮老大黄金荣的辈分还高。
但是袁克文心里清楚,自己这个“大”字辈没什么根基,没办法依靠这个辈分来保护自己,于是他一到上海,就带着10枚袁世凯找英商专门制造的黄金纪念币去看望黄金荣。
在黄金荣的支持下,袁克文广收门徒,出入前呼后拥,渐渐成了青帮的大佬。青帮大佬这个职位非常有影响力,黑白两道一提“青帮袁二爷”都会给几分面子。
袁克文一生花钱如流水,从未爱惜过钱财,从一出手就是10枚黄金纪念币的事情上可见一斑,然而他视钱财如粪土的秉性却不仅仅是这一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1916年,袁世凯撒手归西,皇帝梦成了一个笑话,袁世家族树倒猢狲散,其它兄弟忙着分家产,袁克文依旧流连于戏曲、诗词、翰墨之中。
没有了钱财来源,袁克文不久之后就囊中羞涩,于是就在报纸上登卖字的广告,卖十两八两一副的对联,居然求者盈门。然而他生性豁达,卖字所得常常自购古墨,赠字酬谢友人。
他常怀良善之心,赈灾、救济,只要是他所见所闻,力所能及之处都会帮扶一些,在1922年潮汕大风成灾之时,还将自己心爱的字贴《兰亭序》卖了赈灾。
在他钱袋最紧的时候,他也从不向政坛上的人打秋风,“东北王”张作霖和山东督军张宗昌都曾经想借助他的名气,聘他为参议或顾问,都被他一一回绝:二爷不伺候。
1931年,年仅42岁的袁克文感染猩红热过世之时,家人仅在他的笔筒里找到20元的遗产。然而他的葬礼却绝不寒酸,青帮的门徒们凑钱给他办了场体面的葬礼。
他施善众多,人们感恩他的善念,都前来为他送行;他的才情,也让一众名流前来悼念。
不得不提的是,出殡当天,有一支由上千名妓女自发组织的送丧队伍。她们装束一致,头系白绳,胸前佩戴袁克文的头像徽章,自成方阵,为袁克文守灵。
醉生梦死,快意人生,仿佛就是这个特立独行的才子的一生,但又远远不足以形容他。
他的一生仿如流星般划过漆黑的夜空,闪亮而短暂。
于右任曾为他写过一副挽联:风流同子建,物化拟庄周。
短短十字,却道尽他的风骨。
首先,这两段不是古诗……
其次,两副都是对联,所以没有古诗名称
第一段是讽刺袁世凯的一副名联。
“卖康梁而宠幸位,抚山东,督保定,直入内阁,十数年立地顶天,居然豪杰,谁不说龙腾沧海;抗孙黄以作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鳖入紫泥。”
第二段是李清照纪念馆门前抱柱上郭沫若题写的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是谁的诗词名句?
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是北洋军第四师《北洋军军歌》。
作词作曲者不详;
其歌词为:
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阪坡前逞英雄;
战退千员将,杀退百万兵,怀抱阿斗得太平。
还有张翼德,当阳桥前等,七啾喀嚓响连声;
桥塌两三孔,河水倒流平,吓退曹营百万兵。
云长武艺精,温酒斩华雄,孟德帐下显威风。
五关斩六将,保嫂寻皇兄,匹马单刀千里行。
《北洋军军歌》简介。
北洋军军歌为袁世凯创建的“北洋常备军”,人称“北洋军”在练兵期间用来感染士兵,激励士气的歌曲;
北洋军军歌同时也包含作战要诀,将步兵操典融于其中,使士兵边唱边学习熟悉现代化作战规范,令北洋军整体战斗力得到了提升。陆军第四镇,由北洋常备军右镇编练而来。进入民国后,改名陆军第四师。
刘谦初的个人事迹
青少年时代的刘谦初,先后在家乡的私塾、平度知务中学、平度师范学校读书。他喜读历史上治国明君和改革家的论着,喜读岳飞、文天祥等人的爱国诗词,而且喜欢写诗词。如袁世凯称帝时,他曾仿照岳飞的《满江红》,填写一首讨袁词:“心潮起伏,莽原上,玉龙翻飞。举目望,放喉高歌,情怀激越。千年帝制已归去,四亿神州向共和。须警觉,有人开倒车,蹈覆辙。袁世凯,复帝制,新青年,举干戈,跨骏马直捣袁氏巢穴。壮志饥餐国贼肉,笑谈渴饮袁凶血,待到国体重光日,奏凯歌。在同学中广为传诵。
1918年至1920年,刘谦初在齐鲁大学预科班学习。毕业后,因家境不好,不能继续深造,便到黄县崇实中学任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基督教上海圣教书报公会以《我的二十世纪宗教观》为题举办的征文活动,他的文章被评为第一名,因此被保送到燕京大学学习。在燕大,他接受并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并发起成立了《燕大周刊》,组织撰写了《中国国民性的观察》、《武力不能统一今日的中国》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文章,把周刊办得红红火火,才华横溢的刘谦初被称为燕大才子,在同学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1927年2月的一天,刘谦初被邀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作一场关于政治形势的演讲,他从苏联的十月革命讲到中国***的诞生,从贺胜桥、汀泗桥战役的胜利讲到北伐战争的伟大意义。可谓口若悬河、辩才滔滔。坐在台下的一位姑娘,被这位气度非凡的年轻军官深深吸引。她就是时任中共京山县委副书记、24岁的张文秋。她这次是专程到武汉购买枪支的,抽空来校内看望恽代英,碰巧听到刘谦初的演讲。
听完演讲,张文秋来到恽代英的住处。令她吃惊的是,那位演讲者也在。恽代英介绍他们认识,并从食堂打来饭菜,留二人共进午餐。刘谦初也被眼前这位端庄秀丽、英姿飒爽的姑娘吸引住了。之后,他们像久别的朋友一样交谈,相约一起去听演讲,结伴前往参加“二七”大罢工四周年纪念碑的落成典礼。恽代英见他们彼此有意,就鼓励刘谦初:“人生三十而立,你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可谓俯仰无愧事业,该关心一下婚姻大事了。”刘谦初接受了好友的建议,用书信向心仪的姑娘表达爱慕之情:“盖自晤芳颜,神魂迷离,举止动定,往往若有所失,虽一饮一食之间,亦恍若倩影在我眼中。每一成寐,则魂梦萦绕于左右。”张文秋含羞应允。不久,他们在武昌汉阳门大街致和里12号刘谦初的表姐家,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袁克文最着名的一首诗
袁克文最着名的一首诗是浪淘沙。
全文为:星落碧云低,微波涌琼瑰。海棠愁杨柳,芳草动鸣蜩。月明沙冷寂,凄风吹夜啼。烟波渺无际,人在天涯远。
这首诗以海滩为背景,描绘了星星落下,碧云低垂的景象。微弱的波浪拍打着珍贵的珊瑚,海棠花伤春愁,摇曳的草地上传来蜩螗的鸣叫声。
月明之时,沙滩变得冷寂,凄风吹拂着,夜晚中传来凄凉的哭声。烟雾弥漫,海水和天空交织在一起,让人感觉广阔无垠。诗人身处天涯,与故乡相隔遥远。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离别、孤独的感受。它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作者袁克文(1890-1931),字豹,又字豹岑、抱存,号寒云。河南项城人,生于朝鲜。 袁世凯次子。18岁以萌生授法部员外郎。寄情昆曲,粉墨登场,结诗唱和,浪游南北。后以卖文、鬻书为生,曾为上海《品报》主笔,并连载《辛丙秘苑》等。
撰有《洹上私乘》、《寒云诗集》等。撰有《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种》《古钱随笔》《寒云词集》《寒云诗集》《圭塘唱和诗》。所写掌故、笔记,如《辛丙秘苑》《洹上私乘》等诸多一手资料。
朗读古诗需要注意技巧
1、注意停顿: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都十分重要,朗读时要注意句子的停顿,使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流畅自然。
2、把握情感: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情感表达,朗诵时应该通过语气、节奏等手段来表达出来,让听众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3、抑扬顿挫:古诗常常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音规律,朗读时应该注意这种规律,让句子的语调更加连贯有力。
关于“袁世凯的诗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22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