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如何赏析古诗词(张煌言《野人饷菊有感》诗词赏析)

如何赏析古诗词(张煌言《野人饷菊有感》诗词赏析)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6-03    点击:  455 次

如何赏析古诗词

网上有关“如何赏析古诗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张煌言《野人饷菊有感》诗词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如何赏析古诗词,方法如下:

1、赏析诗词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

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2、赏析诗词的语言:常用术语,“诗眼”,“炼句”。

3、赏析诗词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4、评价作品的诗词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5、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

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张煌言《野人饷菊有感》诗词赏析

 诗歌如何鉴赏,相关鉴赏技巧是什么,有几种技巧呢?不了解的小伙伴们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诗歌鉴赏技巧有哪些?”,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诗歌鉴赏技巧有哪些?

 一、“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二、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三、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问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古诗词鉴赏的几类方法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11.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12.正衬(烘托):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如《山园小梅》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在这里是虚拟“霜禽”和“粉蝶”对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正衬与反衬的性质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立场”,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立场”。

 13.化用:诗词的诗句是由前人的诗句变化而来。如王实甫《牡丹亭·长亭送别》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4.借代:较普遍的技巧。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门”是朱红色的大门,这里代指权贵豪门之家;“丝竹”,“丝”本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竹”本批箫笛一类的管乐器,这里“丝竹”一起代指音乐。

 15.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触觉“冰泉冷涩”写听觉琴声低沉(“弦凝绝”),传达出琴声的幽愁暗恨。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时断时续。

 16.互文:一种特殊的省字法,使诗句更精练。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实际是说“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即古时的明月,古时的关;“秦”字后省去了“汉”,“汉”字前省去了“秦”,不仅语言精练,而且给读者一种时空阔大之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实际上是说“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辞》),实际上说“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很难分辨出谁雄谁雌。

 三、领悟作者情感

 1.分析意象色彩。如字面或暗示。不同色彩可以表达出作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冷色,往往传递出孤寂凄凉、低沉冷漠、颓唐消极之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枯”、“昏”等色彩构成了一个寂寞、哀愁、惆怅的诗境;暖色,则传递出积极向上、活泼热烈、意气风发之感。

 2.动静结合,互相映衬而拓展诗境,情感表达。

 3.在诗词中,其意象有时与作者心理特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相关,而被赋予某些特定含义。因此,在鉴赏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考虑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从而准确理解与把握诗词。如杨柳——离别依依;菊花——高洁品质;杜鹃——哀惋、忧国志士、薄命佳人、至诚;鸿雁——信使、思乡;鸟——自由等;羌管羌笛表示思乡,折柳表送别,凭栏表吊古怀远等。同时,在分析诗词意象时,学生还需留意物和人,景与情,景与人,物和情的关系。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诗词赏析

野人饷菊有感

 明代:张煌言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译文

 我在秋风中酣战方休,笑看周围的美景。乡村的人民偏偏送给我一束黄花。

 我看那菊花的枝茎虽饱经风霜但仍象铁骨那样的坚硬,它护卫着花朵不受风雨袭击而偏斜。

  注释

 野人:居住在乡间的百姓。

 饷(xiǎng):赠送。

 物华:美好的事物。

 偏:偏偏。

 黄花:菊花。

 铁骨:这里指菊的枝茎。

 奠遣:不要让。

 金心:这里指菊的花朵。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古人咏菊之作很多,但此诗为作者一念触发,灵感倏至而作。

 头二句写作诗缘起,乡居野处的百姓出于对隐居的英雄的敬佩,相赠菊花。首句“战罢秋风笑物华”,起势不凡,一个“战”字,一个“笑”字,使横戈疆场而又乐观坚贞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次句“乡人偏自献菊花”,是对抗清英雄的崇高礼赞。诗的一、二句创造了赏菊的感情环境。

 后两句则笔势急转,“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是全诗最铿锵有力、动人心魄的诗句。诗人由对自身的抒写转入对菊花的描绘。野菊挺秀的枝茎和灿然如火的黄花激发许多联想。花茎虽已经霜,仍不失挺拨咄咄之势;“铁骨”一词拟化出不畏风霜的菊花的伟岸不群的品格。诗人以怜惜的笔调写出对不畏风雨的菊花的爱护。后二句虽然字面上全为咏叹菊花的字句,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野菊经霜不老的傲岸实为诗人自身凛凛正气的象征。无疑,后两句仍是在抒写诗人自己的豪情气概。

 前两句是叙述,叙述中充满诗情,后两句借景抒情。“骨”与“心”都将菊花拟人化,赋予菊以人的性格。“骨”用“铁”字修饰,“心”用“金”字限定,既写出了菊花的凌霜贞姿,又写出了诗人的英雄品格。全诗写菊,又是写人,是写景,又是抒情,菊与人,景与情,洽合无间,融为一体。

 此诗严格说来,不是纯粹的咏物诗,因为诗人的感情、精神时时介入其间,不过借菊花象征而已。但野菊的自然情态处处与涌荡于诗人胸中的奔逸之情相合,所以诗人才得以借菊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实质而言.作者描绘菊花的诗句已创造出一种艺术形式,从而将主体感情固着其中,菊花成为诗人情感的一个对等物。

  创作背景

 诗人张煌言是的抗清英雄,居住在乡村的劳动人民赠送一束菊花给他,以表达对其的敬仰之情,诗人遂以菊为题写下了这首诗,表现自己的抗清志向。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题解

自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至光宗绍熙二年(1191),辛弃疾被罢官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长达十年之久。据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推论,此词“当作于隐居带湖最初之三数年内”。辛弃疾在带湖的居第依山而建,所以他称之为“山园”。从词序可知,词写的是他巡视山园的所见。

句解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郁郁葱葱的青松翠竹,与云端相连。生活在这青松、翠竹、白云间,辛弃疾怡然自足。

他所以感到“万事从今足”,不仅是因为可以徜徉于山间林泉,更因为松竹身上,寄寓着他高洁的心性。松、竹、梅,岁寒三友也。在文人雅士看来,它们是坚贞顽强、持节不阿的象征。

“从今足”三字,说明这之前的辛弃疾从来没有感到满足过。这全是因为故乡沦陷,因为国家危难,因为壮志难酬。南归后的辛弃疾不但没能在抗金战场上英勇奋战,反而在复杂的官场上摔得头破血流。他痛苦、抑郁、怨恨,极度的失望中又还带着从不放弃的希望。

“连云松竹”是否真的就令辛弃疾从此心满意足了呢?从他闲居带湖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依然还有愤懑、不平,他始终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爱国英雄。不过,幽美的自然环境,闲适的乡村生活,还是能淡化他的愁怀,或者暂时让他忘记烦忧。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闲居的词人亲自拄着竹杖,到村东头主持祭祀的人家分回应得的一份社肉,而自家新酿的白酒正好刚从糟床上榨出来。有酒有肉,足可醉饱逍遥。“社肉”,古时乡俗,春秋两次祭土地神,称社日,祭神结束后,会将作为祭祀品的牲畜熟肉分给各家,以求降福。“床头”,指糟床,酿酒器具。

能分得社肉,说明闲居乡里的词人已经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就着社肉,喝着新酒,在词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悠哉游哉、休闲自适,更可令他“万事从今足”。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秋天的西风吹熟了山园里的梨子、枣子,孩子们拿着长长的竹竿,在树下偷偷地打果子吃。

乡村人家的果树长在房前屋后,顽皮的孩子总会趁主人不注意偷打几个果子。一个“偷”字,表现出孩子们小心翼翼的样子。他们大概是边打果子,边紧张地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人来。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辛弃疾发现了这些顽皮的村童,却毫不生气,反而命令家人:不要去惊动这些可爱的孩子!他自己则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躲了起来,安闲地看着孩子们把刚熟的梨枣打摘个够。

秋风中,褐色的梨、红色的枣挂满枝头,几个小孩踮着脚,手里的长长竹竿在树上晃来晃去;另一边的角落里,白发的“老夫”躲在静处,微笑着观看这些孩子的“小把戏”。画面中一老一少,一动一静,妙极趣极。

这一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甫的《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杜甫怜惜偷枣的穷老妇人,是同情她的遭遇;辛弃疾任由孩子们偷枣,是出于由衷的爱怜,也是为了感受他们的快乐。虽然两人面对的情况不同,但其中的宽厚、人道是相通的。

评解

这首秋日即事的小令,用平实朴素的描叙,写词人闲居期间田园生活之乐趣,表达了他闲适达观的心情和对乡村风土人物的由衷喜爱。



的读音和意思

""这个符号的读音是"wèn hào",意思是疑问、不确定或没有明确答案。

1、符号的起源:

问号最早出现在英国的一种手写体中,用来标记疑问句的结尾。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标点符号之一,并被广泛使用于各种语言中。

2读音的解释:

""的读音"wèn hào"源自汉字拼音系统,其中"wèn hào "表示疑问、不确定的意思。它常用于语言交流中,表示提出问题或寻求回答的语气。

3不同语言中的问号:

不同语言中对于疑问句的标记方式并不相同。例如,英语和法语使用""作为问号,而西班牙语使用""在问题句子的开头,并以""结尾。这些不同的标记方式反映了不同语言文化的特点。

4问号的语义功能:

问号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语义功能。它可以表达疑问、询问、请求、质疑、惊讶等不同的情感和意图。通过使用问号,人们可以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促进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5引申意义:

除了在语言中的基本意义外,问号在一些文化和艺术领域也有引申的意义。例如,在写作中,问号可以用于表达反问、讽刺或引起读者的思考。在艺术作品中,问号也可以用来探索哲学问题、表达生命的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

6问号的简介:

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

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

疑问句是实际交流中常用的句式,疑问句分为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一般疑问句通常用来询问一件事情是否属实。

结尾:

问号作为一种标点符号,不仅在语言交流中起到重要的语法和语义作用,还反映了不同语言文化的特点。通过准确使用问号,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此外,问号还具有引申的意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关于“如何赏析古诗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2919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