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的诗句)
-
?
网上有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山陵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25年3月12日, 在北京病逝,5月举行安殡时,正在欧洲考察的 用电报发回挽联:>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 > 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此联上句典出《论语·子路》,下句典出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高度凝练地概括了 一生的主要历史功绩。>这副对联的上联说明治国之道无他,只要掌握一个「民」字。所以中山先生创造的主义,称为「三『民』主义」;所建立的党称为「国『民』党」;所建立的 *** 称为「国『民』 *** 」;所建立的军队称为「国『民』革命军」。徐氏说:「一言足以兴邦,一言足以丧邦。」这所谓一言者就是一个「民」字。也即所谓「得民者昌,失民者亡」的意思。下联是称赞中山先生的伟大,就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公」字,中山先生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民国初年他为了国家安定,毅然决然将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期待袁氏也能做到大公无私。可袁世凯却背叛民主,私心称帝;中山先生又毅然决然「讨袁」,因此使得天下人不敢再有称帝称王的。>当时举国偃旗,万民哀悼,称颂中山先生的联很多,致挽联者文豪巨擘不乏其人。但 的此联被推为众挽联之冠。不少人对此评论:「徐氏之联,用典精辟,含义深刻,可谓之头筹!」由此可见徐树铮之才气超人,文采盖世。>>黄埔军人出身的资深报人周游先生曾这样记载:「中山先生之丧,全民哀悼,举国偃旗,挽词之多,莫可纪极,而当时竟共推徐氏此联为第一。余曾分别询诸李协和、胡展堂、汪精卫、张溥泉诸先生:何以 *** 内文人学者盛极一时,而竟无一联能道出孙先生心事,以堪与徐氏抗衡者?所得答复,虽各不相同,但一致认定:徐之才气,横揽一世,远不可及。」>徐树铮,字又铮、幼铮,号铁栅,自号则林,人称「小扇子」、「北洋小诸葛」。江苏萧县(现安徽省萧县)人,自幼聪颖过人,7岁能诗,13岁中秀才,17岁补廪生,有神童之称。>1901年,徐树铮弃文从武,到济南上书山东巡抚袁世凯,陈述经武之道,未得赏识后,闷闷不乐地回到投宿的客店。正好段祺瑞路过此处,段祺瑞其时是袁世凯的武卫右军炮队统带兼随营武备学堂总办。据段祺瑞回忆:「至旅店拜客,过厅堂,见一少年正写楹联,字颇苍劲有力。时已冬寒,尚御夹袍,而气宇轩昂,毫无寒酸气象……约与长谈,深相契,遂延揽焉。」>于是走投无路的徐树铮被延揽为用,追随段祺瑞的左右。1905年,段祺瑞又出资送徐树铮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五年之后,三十一岁的徐树铮回国,在段祺瑞的部队任清朝第六镇军事参议,1911年任第一军总参谋。颇富文韬武略的他纵横捭阖,大展身手,为段祺瑞叱吒民国政坛立下累累功勋。为报知遇之恩,他忠心耿耿从无异念,从此一生效忠段祺瑞。徐树铮风流自赏,豪气干云,曾赋诗曰:「购我头颅十万金,真能忌我亦知音。」张学良对其敬佩有加,称其为「上马杀贼,下马露布」之豪士。>辛亥革命爆发后,风雨飘摇的清廷已经感到了末日来临,大厦将倾,政权随时可能易手的痛苦时时向执政者袭来,朝廷上下弥漫着一片愁云惨雾。但清 *** 中铁良、良弼等少壮派不甘心拱手交出江山,主张硬拼到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此,则革命军虽仍能获得最后胜利,但不知还要死多少人。此时,以段祺瑞为首的四十二名清军前方将领突然发出通电,吁请清帝退位,实行共和政体,这顿时使清廷失去了继续挣扎的勇气。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发表退位诏。而那一篇通电,便是出自徐树铮的手笔。>1912年至1914年,徐树铮先后任中华民国军学司司长、军马司司长、将军府事务厅长等职。1914 年5月,徐树铮任中华民国陆军部次长,年仅34 岁,为次长中最年轻者。袁世凯称帝时,徐树铮因其劝段祺瑞 *** ,遭袁世凯罢免官职,于是赋闲在家静观其变。>>1916年,因称帝而众叛亲离的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院总理,徐树铮复任陆军次长兼国务院秘书长。在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府院之争中,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作为其铁杆的徐树铮也被黎元洪革职。1917年,徐树铮协助段祺瑞策动了张勋赶走黎元洪的「张勋复辟」事件。事后又策划了讨伐张勋的「讨逆军」行动,讨逆成功后,徐树铮又任陆军总次长,再次回到了权力的舞台。段祺瑞当时被推崇为「三造共和」的英雄。殊不知在这其中,件件事都少不了徐树铮的谋划和参与。>冯国璋任总统后,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在西南军阀及广东护法军 *** 的政策上,产生了矛盾。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借此扩充皖系势力;冯国璋主张「和平混一」,借此讨好西南军阀,保护直系的利益。于是,又出现了第二次府院之争。徐树铮也主张武力统一中国,坚定地站在段祺瑞这一边。>第二次府院之争中,段祺瑞被迫辞职。冯国璋下令准免,先以外交总长汪大燮代理国务过理,后又请出王士珍署理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徐树铮幕后策划督军团对冯国璋施加压力,策动张作霖入关抢夺军火,迫使冯国璋再度启用段祺瑞组阁。>于是段祺瑞复任总理兼陆军总长,徐树铮任陆军次长兼西北筹边使,升为上将。在冯段之争中,徐树铮为段祺瑞穿梭奔波,他一方面假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向日借得巨款,编「参战军」,为段扩兵争雄;一方面组织「安福俱乐部」,包办选举,成立安福国会,以巩固段祺瑞之政权,为段祺瑞的执政立下了汗马功劳。徐树铮当时是段祺瑞手下的第一红人,是其最信赖的智囊和得力助手,段祺瑞也对徐树铮百般袒护和支持,使其在民国前期的政坛上呼风唤雨,气焰张天。>1918年6月15日,徐树铮在天津暗杀冯玉祥的恩师兼老长官陆建章。关于杀陆建章的原因,从徐树铮向 *** 的报告中可看出一些端倪:「迭据本军各将领先后面陈:屡有自称陆将军名建章者,诡秘勾结,出言煽惑等情。历经树铮剀切指示,勿为所动。昨前两日,该员又复面访本军驻津司令部各处人员,肆意簧鼓,摇惑军心。……树铮窃念该员勾煽军队,联结土匪,扰害鲁皖陕豫诸省秩序,久有所闻,今竟公然大言,颠倒播弄,宁倾覆国家而不悟,殊属军中蟊贼,不早清除,必贻后戚。当令就地枪决,冀为国家去一害群之马,免滋隐患。除将该员尸身验明棺殓,妥予掩埋,听候该家属领葬外,谨此陈报,请予褫夺该员军职,用昭法典。」>>徐树铮(左二)在南通的合影>他万没想到,此举为自己日后遭遇不测埋下了祸根。>1919年,徐树铮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同年10月,率兵进入外蒙古,迫使外蒙古在1919年11月17日正式取消自治,回归中国。>英雄本是诗人,边功催生诗情。收复外蒙后,徐树铮在库仑写下的一首《念奴娇·笳》以表心迹,诗云:「砉然长啸带边气,孤奏荒茫无拍。坐起徘徊,声过处,愁数南冠晨夕。夜月吹寒,疏风破晓,断梦休重觅。雄鸡遥动此时天下将白。遥想中夜哀歌,唾壶敲缺,剩怨填胸臆。空外流音,才睡浓,胡遽乌乌惊逼。商妇琵琶,阳陶觱篥,万感真横集。琱戈推枕,问君今日何日?」>徐树铮在外蒙古还做了许多有益于当地发展的事,如引种蔬菜、修建公路、开办银行、创刊日报、加强中华文化教育等。>收复外蒙后回北京述职时,徐树铮不但向大总统汇报,还向在上海的 中山先生去电汇报。 中山收到来电后异常喜悦,立即不顾 *** 内某些人的反对,回电对徐树铮收复外蒙予以很高的评价,言其可与傅介子、班超相比。(孙中山复电原文:比得来电,谂知外蒙回心内向。吾国久无班超傅介子其人,执事(指徐树铮)于旬日间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外蒙纠纷,亦既七年,一旦归复,重见五族共和之盛,此宜举国欢欣鼓舞者也!)>北洋军阀间的勾心斗角与明争暗斗从未停歇。1920年,直皖两系军阀斗争激烈,徐树铮被免职,任远威将军,留北京代职。直皖战争后,段祺瑞下台,徐树铮又被指控为「十大祸首」之最而遭通缉拿办,借日本使馆之助逃到天津,后潜入上海英租界内匿居躲过此劫。>1921年,孙中山以非常大总统名义在桂林组织大本营,计画北伐征讨直系军阀。此时直奉两系矛盾日趋尖锐,孙中山联合段祺瑞、张作霖组成三角同盟。徐树铮代表段祺瑞于次年初赴桂林与孙中山晤谈,主张孙、段、张三方联合成立全国政权,反对直系军阀 *** 。1922年1月,徐树铮代表段祺瑞前往桂林拜会孙中山,商谈孙、段、张(作霖)三方联合,共同对付直系一事。行期定下来之后,孙中山曾写信给蒋介石说:「徐君此来,慰我多年渴望。」二人见面后晤谈融洽,徐树铮对孙中山十分倾倒,孙中山对徐树铮也非常赏识,甚至希望他能留下来做自己的参谋长。但徐树铮是段祺瑞的死党,自然是不会离开段祺瑞的,他委婉地回绝:我在北方帮助孙先生,会比在孙先生身边帮助更大。>>1924年9 月,盘距在江苏的直系军阀齐燮元为夺取被浙江皖系军阀卢永祥控制的上海,爆发了江浙战争。徐树铮任浙沪联军总司令,但这场战争中,皖系败下阵来,徐树铮在租界的寓所里被支持直系军阀的英国人拘捕。并强迫他乘英轮去欧洲。在途经香港时,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执政,徐树铮又获得了自由。>徐树铮后被任命为考察欧美日本各国政治专使,率考察团15人,先后考察法国、英国、瑞士、义大利、德国、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荷兰、美国、日本12国。在考察法国期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徐树铮电致挽联。徐树铮于1925年12 月11日考察结束回到上海,期间与孙传芳会晤,商议直、奉、皖三系联合对抗冯玉祥和准备北伐的革命军。段祺瑞以京津局面混乱电嘱其暂缓赴京,但他认为考察回国,理应覆命,19日即动身赴京。覆命后,于12 月29 日晚乘专车离开北京南下,途经京津间廊坊车站,被冯玉祥部下张之 *** 人劫持,于30日凌晨被复仇杀害(1918年6月15日,徐树铮在天津暗杀了冯玉祥的恩师兼老长官陆建章),时年45岁。翌年,归葬故里。>徐树铮被杀的噩耗传出后,段祺瑞为之失声痛哭,曾任大总统的徐世昌曾挽以联曰:「道路传闻遭兵劫,每谓时艰惜将才!」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挽联云:「语谶无端,听大江东去歌残,忽然感流不尽英雄血;边才正亟,叹蒲海西顾事大,从何处更得此龙虎人。」>徐树铮文武兼长,徐一士《一士类稿》之「谈徐树铮」中说:「徐树铮为民国史上有名人物,与政治军事均有重要关系,誉者钦其壮猷远略,毁者病其辣手野心,而其人起家诸生,雅好文事,……盖有儒将之风,阅《视昔轩遗稿》,其文及诗词,颇有功候,不乏斐然之作,不仅以人传也。」康南海为其撰写的挽联亦作此品评:「其雄略足以横一世,其霸气足以隘九州;其才兼乎文武,其识通于新旧。既营内而拓外,翳杜断而房谋;又扬历乎域外,增学识于四洲。其喑鸣废千人,其洞视无全牛;其飞动高歌擅昆曲,其妩媚清词追柳周。大盗竟杀猛士兮!天人起邦家殄瘁之愁。假生百命之前,为人龙而寡俦。衰世乱而内争兮!碎明月于九幽。」>徐树铮精于书法,擅诗词古文,从政后仍手不释卷,对桐城派大师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尤为喜爱,总是随身携带。徐树铮留下来的诗大约200首,词60首。有《建国铨真》、《视昔轩文稿》、《兜香阁诗集》、《碧梦庵词》等著作传世。其诗词为时人所重,陈衍、王逸塘、徐一士等人都对其文采赞誉有加。>徐树铮酷爱昆曲,他能自辑曲谱,能上台演出,并曾与徐凌云、项馨吾、俞振飞等名角同台。他擅长花脸和贴旦两种角色的曲目,声如洪钟。张謇曾赠诗云:「将军高唱大江东,势与梅郎角两雄」。1925年5月,他以专使身份访英,还应邀在英国皇家学院演讲,题目竟然是《中国古今音乐沿革》,可见其之多才多艺。>徐树铮精于联语,出了本文开头他给孙中山有「众挽联之冠」之誉的挽联外,他还曾给张勋写过一幅挽联:「仗匹夫节,挽九庙灵,其志堪哀,其愚不可及也;有六尺孤,无一抔土,斯人已死,斯事谁复为之?」也因分寸拿捏到位,用典恰当准确,被誉为挽联之绝唱。>
中山陵的诗句
广东中山的五首诗词歌赋举例如下:
1、千乘国君,白狄跃马扬鞭。开疆拓土逐鹿中原,中山遗业异乎始料。悬门主义自无删,画涂反复行为诡。
2、国父寝陵何处寻,南京城外柏森森。总统临时天下计,“非常”北伐顺民心。江山未统身先死,留得悲歌撼人心。
3、乾坤扭转振人寰,遗业异乎始料艰。拱手由人鞭不及,画涂反复行为诡。分合轮回血泪斑,乱离兄弟几时还?
4、千日醉中忆千年,中山有梦传亘古。逐鹿中原未解鞍,遗风绕滱水梦魂常忆。铁马金戈踏鄗城,刀光剑影寒沙场。大地悲歌传亘古,苍天有泪泣英雄。
5、千乘之国战火浓,狼烟起处绕长空。鸿塞烟云燃岁月,边庭烽火战群英。满腔忠烈赴国难,一片丹心照汗青。掩卷不眠思旧梦,孤灯挑尽已残更。中山精神承先古,铁马金戈昭日月。
广东中山的相关知识
1、中山市是珠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之一,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拥有众多的海外侨胞。中山华侨华人分布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缅甸和柬埔寨等国家有较多的中山籍华侨华人。
2、中山市还是中国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众多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山故居和孙中山纪念馆,是国内外游客前来瞻仰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和了解中山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3、中山市的食品加工业和制造业也很发达,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和企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炬高新实业集团,是集食品、房地产、投资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其“厨邦酱油”已成为中国酱油行业的知名品牌之一。
4、中山市还是中国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交通便利发达。境内有广珠铁路、广澳高速公路、105国道等交通干线,还有广州国际机场和深圳国际机场等现代化航空口岸,以及珠海、澳门等港口城市,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中山陵的诗句如下:
1、"石拱银杏护英灵,红旗飘扬映夕阳。"?
作者:陆游(宋代文学家)?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中山陵入口处的景象,石拱门与两侧鳞次栉比的银杏树形成了一道庄严的守护,当夕阳西下,红旗高悬,给人一种庄重而威武的感觉。
2、"云锁蓝田九陌凉,碧水悠悠流古踪。"?
作者:辛弃疾(宋代文学家)?
赏析:这句诗以中山陵周围的天空和水域为描写对象,蓝色的天空和碧绿的水面,使人感受到宁静与清凉,同时也体现了中山陵作为历史名胜的沧桑和古老。
3、"高山巍峨耸云端,中山陵影照江南。"?
作者:魏源(清代思想家)?
赏析:这句诗以山为形象,表现了中山陵在南京这座江南城市的独特地位。高耸的中山陵仿佛是云端中巍峨的山峰,它的影子照亮了整个江南地区,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永远照耀着江南的人民。
4、"雄姿伟岸百年传,中山陵育英才天。"?
作者:郭沫若(现代文学家)?
赏析:这句诗赞美了中山陵作为教育青年的象征。中山陵是培养英才的重要场所,通过纪念孙中山先生,激励青年们将他的精神与品质融入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继续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奋斗。
5、"烈士墓前风景好,红花点缀英雄陵。"?
作者:张岱(明代文学家)?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中山陵陵园内烈士墓的美景。红花作为象征烈士鲜血和英勇的符号,点缀在墓前,映衬着英雄陵的庄严,使人们对革命先烈更加敬仰和怀念。
6、"参差峰顶护中山,绿树浓阴护英魂。"?
作者:曹禺(现代剧作家)?
赏析:这句诗以自然景观为比喻,描绘了中山陵周围的山峰和绿树。峰顶参差错落,如同千百个护卫中山陵的戍楼,绿树浓密的枝叶则如同一片茂密的阴影,保护着中山陵中的英灵。
7、"金碧辉煌见南天,瑞云飞过照青山。"?
作者:新民(现代作家)?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中山陵周边的壮丽景色。中山陵的金碧辉煌和崇山峻岭构成了壮丽的景象,而瑞云飞过,照耀着青山,给人一种祥和与庄重的感觉。
8、"民族英雄长眠地,国家尊崇永流传。"?
作者:朱自清(现代文学家)?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中山陵作为民族英雄长眠之地的重要性。中山陵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更是国家尊崇和永久流传的象征,它激励着整个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9、"青山如黛围中山,红叶飘飞默瞻仰。"?
作者:沈从文(现代文学家)?
赏析:这句诗以动态的方式描绘了中山陵围绕在青山之中的景象。青山环抱中山陵,使其看起来像被绿色包围的一座圣山;红叶随风飘落,默默地向中山陵致敬和瞻仰。
10、"光辉灿烂彰显诚,中山陵永放光芒。"?
作者:茅盾(现代文学家)?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中山陵永远光芒万丈的赞美。中山陵作为一座纪念碑,彰显了孙中山先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其光辉与信念将永远闪耀。
的读音和含义
的读音和含义:读音为wèn hào。意思是标点符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
?是我们在书写或口头表达疑问时使用的一种标点符号。它的基本功能是表示句子中存在疑问、疑惑或不确信的内容。
在书面语言中,问号通常用于疑问句的末尾,以表明句子的语气是疑问或寻求信息的。例如,你今晚打算去哪里?你喜欢看什么**?等。这些句子都以问号结尾,表示说话者希望得到对方的回答或确认。
在口头语言中,问号常常用于口头提问或表达疑问的语气。我们可以通过语调和语速来传达疑问的语气,而问号则可以明确地表明我们想要寻求信息或确认某个事实。
除了标点符号的应用外,问号还可以用于数学符号中,表示未知数或变量。例如,在方程式中,我们可以用x来表示未知数,并在其下方画一个横线,以表示它是未知数。
标点符号的作用:
1、标点符号可以帮助表达句子的语气和情感。例如,句号可以表示陈述句的结束,问号可以表示疑问句的结束,而感叹号则可以表示强烈的情感或强调。通过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我们可以传达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2、标点符号在传递信息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它们可以用来表明句子的结构、顺序和逻辑关系。例如,逗号可以用来分隔句子中的多个成分,如主语、谓语和宾语;冒号可以用来列举事项或解释某个概念;破折号则可以用来表示语气的转折或强调。
3、标点符号还可以增强文本的可读性。恰当的标点符号可以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段落更加分明,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信息。例如,使用恰当的逗号和句号可以使句子结构更加明了,使用分号可以使多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
关于“?”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2977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
-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 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
-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