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的诗句鉴赏(形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诗句)
-
《中庸》中的诗句鉴赏
网上有关“《中庸》中的诗句鉴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形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诗词鉴赏# 导语《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下面 无 就给大家分享下《中庸》中的诗句,欢迎阅读!
《中庸》中的诗句篇一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第二十七章》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第十三章》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第二十七章》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中庸·第十二章》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中庸·第三十三章》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第六章》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大学·第十一章》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中庸·第十三章》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第十九章》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第三章》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中庸·第十章》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第一章》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第二十章》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第十章》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中庸·第二十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第三十章》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第二十章》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中庸·第三十二章》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第十四章》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中庸·第十四章》
《中庸》中的诗句篇二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中庸·第二十九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第一章》
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中庸·第二十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中庸·第二十七章》
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三章》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第二十一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第二十三章》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第二十章》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第四章》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第二十章》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中庸·第二十八章》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第二十章》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第九章》
《中庸》中的诗句篇三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第二十章》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中庸·第十七章》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中庸·第二十八章》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第二十四章》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第二十四章》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中庸·第二十二章》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第二十七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三十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十三章》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中庸·第三十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第二十四章》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第十四章》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中庸·第二十六章》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第二十章》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中庸·第二十八章》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第十一章》
形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诗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全部诗句是什么?
1.形容昏庸无能的诗词由哪些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江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嘲鲁儒 李白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马嵬坡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新台 《诗经》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诗经·国风·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2.关于“皇帝昏庸无能”的诗有哪些
1.夏太康 五子争权武观乱, 百日懒朝狩东园。 都郭无首后羿起, 堪笑失国为哪般? 2.商纣王 少能缚虎壮开疆, 如无奢暴亦豪强。 酒池肉林糜烂尽, 炮烙蛇噬残虐张。 众叛亲离比干死, 雪尽花残袒已伤。 蜩螳羹沸武王举, 牧野倒戈自燔亡。 3.周幽王 山冢崒崩陵为谷, 国主犹自宴歌舞。 妩媚病颦俏褒姒, 善谀好利虢石父。 烽火两度妃子笑, 兵戈一戏诸侯怒。 换后废绪犬戎攻, 骊山麓下失头颅。 4.吴王夫差 吴宫夜夜舞歌笙, 治国岂能用多情? 越甲踏破姑苏日, 羞见东门子婿睛。 5.赵孝成王 七雄数英豪,只剩秦与赵。 任凭王偾勇,奈何廉颇老? 悔将庸才拜,长平旌旗倒。 坑尽四十万,鬼哭悲深宵。 6.秦二世 甘为阉宦手中棋, 斗鸡走狗经国事。 饿殍寒骨积于道, 无怪大秦仅二世。 7.新王莽 昨夜谶讳言真命, 紫薇幸落安汉公。 哀章有计篡汉位, 王莽无道治新功。 朝夕无常贪有常, 革复落空梦成空。 赤眉绿林铜马嘶, 他与金銮皆随风。 8.蜀汉后主 刘家衰微无真龙, 无能阿斗把皇封。 祁山北望未竟志, 魏兵南下欲尝功。 大能吞小数自然, 败不为寇已非同。 故土多瘴不必思, 愿为洛阳公乐公。 中国历朝历代有哪些昏君?什么是昏君?简单的来说就是不称职的君主。然而什么叫做不称职呢?传统的观念认为,如果一个君王不务正业,整天吃喝玩乐,声色犬马就是昏君。如果从这个定义出发,中国历史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君主都可以称得上昏君。但是如崇祯,赵构这类“有为”的皇帝倒反而不是昏君了。 有人认为亡国之君必定是昏君,否则为何会亡国?这个理论看上去虽然合理,但也是经不起检验的。亡国之君固然有昏聩无能的,但也有一些是被权臣控制身不由己的。例如汉献帝的一生都为权臣所控制直到最后亡国,但恐怕不能说他是昏君。 一、清朝有哪些昏君? 自入关以来,清朝共历十帝,享国共268年。 咸丰皇帝:奕詝(1831——1861),贪女色,恋丝竹,吸鸦片。 贪女色。奕置兵败于不顾,携妃嫔游行园中,寄情于声色既聊以自娱,又自我麻醉。他有所谓汉女“四春”: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此外还眷爱“天地一家春”,就是慈禧。 恋丝竹。咸丰爱看戏,爱唱戏,有时粉墨登场。在热河行宫,他都经常点戏、看戏。他有时指导太监演戏,如《教子》、《八扯》等戏,还演唱过《朱仙镇》、《青石山》、《平安如意》等戏。据薛福成《庸盦(ān)笔记》记载:“和议刚成,即召京师升平署人员,到热河行在唱戏,使咸丰帝乐不思蜀”。 吸鸦片。咸丰继位不久,即违背祖训,吸上鸦片,并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咸丰北狩热河后,京师被英法联军侵占。他不仅不率军民抗击外敌侵略,却以吸食鸦片来刺激自己、麻醉自己。 最后在外敌入京、义军蜂起、社稷多难、江山危急之时,咸丰皇帝逃离皇都北京,躲进避暑山庄。而且因恐惧洋人,拒不回銮返京,可谓是昏庸至极。3.形容一个领导不会用人形容领导昏庸无能诗句用什么词
鄘风·相鼠 《诗经·国风》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白话译文 看那老鼠还有皮,做人怎能没威仪。做人如果没威仪,不如早早就死去。 看那老鼠还有齿,做人行为没节制。做人如果没节制,还等什么不去死? 看那老鼠还有体,做人反而不守礼。做人如果不守礼,赶快去死别迟疑。 《国风·鄘风·相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明则描述老鼠,实则是统治者(领导)用虚伪的礼节以欺骗人民(下属),人民深恶痛绝,比之为鼠,给予辛辣的讽刺。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三章重叠,以鼠起兴,反覆类比,意思并列,但各有侧重,通篇感情强烈,语言尖刻,既一气贯注,又回流激荡,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与风趣。 《鄘风·相鼠》大约是《诗经》里骂人最露骨、最直接、最解恨的一首。汉儒们“嫌于虐且俚矣!”意思是最粗鄙的语言暴力,是《诗》“三百篇所仅有”。4.求几首反映很有抱负的人因为当权者的昏庸无能而不得志的诗词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金错刀行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顺便提醒一句:不要相信那些所谓中奖信息,百度怎么可能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通知领奖的呢?5.形容一个领导不会用人形容领导昏庸无能诗句用什么词
鄘风·相鼠《诗经·国风》相何庸的诗句何庸的诗句是什么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全部诗句是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释义: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出处:《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译文:天下原本太平无事,而庸人却平白无故的担忧。
用法:作谓语、宾语。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类似成语
1、杞人忧天
释义: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
出处:《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依托,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2、杞人之忧
释义: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出处: 鲁迅《而已集·忧‘天乳’》:“我曾经也有过‘杞天之虑’,以为将来中国的学生出身的女性,恐怕要失去哺乳的能力,家家须雇乳娘。
庸蜀的诗词庸蜀的诗词是什么
何庸的诗句有:留滞何庸叹苦辛,弦何庸绝琴宁有。
何庸的诗句有:劳生谅何庸,一醉何庸逃。注音是:ㄏㄜ_ㄩㄥ。拼音是:héyōng。结构是:何(左右结构)庸(半包围结构)。
何庸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何用,何须。
二、引证解释
⒈何用,何须。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萧嵩为相,引韩休为同列。及在位,稍与嵩不协。引嵩因乞骸骨。上慰嵩曰:‘朕未厌卿,卿何庸去?’”《新唐书·李景让传》:“景让自右散骑常侍出为浙西观察使,母问行日,景让率然对:‘有日。’郑曰:‘如是,吾方有事,未及行。’盖怒其不尝告也。且曰:‘已贵,何庸母行?’景让重请罪,乃赦。”明刘基《旅兴》诗之三:“劳生谅何庸,顾为形所累。”
三、网络解释
何庸何庸是汉语词汇,出处《次柳氏旧闻》,解释何用,何须。
关于何庸的诗词
《新亭·相对何庸作楚囚》《中山君·敌临烹子一何庸》
关于何庸的成语
中庸之道庸医杀人砭庸针俗昏庸无道庸耳俗目庸庸碌碌靖谮庸回庸言庸行
关于何庸的词语
中庸之道靖言庸违庸医杀人毋庸置疑昏庸无道靖谮庸回庸耳俗目靖言庸回
点此查看
笃行致远是什么意思啊?
笃行致远字面的意思是注重实践,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言行表里如一。善行而终,才能到达成功的目标。
含义:形容一个人不停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以注重实践的方式最后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出处:《中庸》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赏析:
《中庸》指出,“道不远人”,要在笃行不移。中庸之道广大而隐微,普通百姓只要由衷修行亦可有所成就,但深入修养,即使圣贤亦有所不能之处。道可大可小,大到天下装不下,小到不可分,既适合百姓所用,又适合圣贤所修。道本为常人办常事所行常理,如脱离常理而求道,则为空道,则为不合实际之道。而修道之则就在常理常事之中。
《中庸》引用《诗经·豳风·伐柯》诗句,说明用中庸的楷模就在心中,就在身边,可是学起来还差得远,这是很自然的事。所以修养中庸之道,执行中庸之道的言行不可不严格谨慎,不可不努力。
关于中庸诗句
1关于中庸的诗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2关于中庸的诗句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6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摘抄《中庸》优美句子(不少于100句)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
4孔子有关中庸的句子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第十二章『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1』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3』「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
君子胡不慥慥尔。」第十四章『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第十五章『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第十七章『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
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第十八章『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
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第十九章『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2』「夫孝者,善继人。
5求中庸里的名句1、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第一章《纲要》)2、子程子曰: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第一章《纲要》)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一章《纲要》)4、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第一章《纲要》)5、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第一章《纲要》)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第一章《纲要》)7、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第一章《纲要》)8、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一章《纲要》)9、朱熹: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第一章《纲要》)10、朱熹: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第一章《纲要》)1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二章《知人》)12、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三章《正心》)13、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四章《正心》)。
《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大全
篇一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6君子依乎中庸,循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7君子之道,费而隐。
8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9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10君子遵道而行。
篇二
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3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4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5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6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7大德者必受命。
8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9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0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1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3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14至诚如神。至诚无息。
15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扩展阅读:
中庸(中国古代儒家经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着,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关于“《中庸》中的诗句鉴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2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