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虞姬原文_翻译及赏析(历代咏虞姬诗选)

虞姬原文_翻译及赏析(历代咏虞姬诗选)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9-21    点击:  135 次

虞姬原文_翻译及赏析

网上有关“虞姬原文_翻译及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代咏虞姬诗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名虞(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有美人名虞”的记载)。一说姓虞(在《汉书·项籍传》中有“有美人姓虞”的记载)。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一说今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虞溪村,一说今常熟虞山脚下虞溪村,一说今绍兴县漓渚镇塔石村)。相传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逝世年龄正史并无记载,据野史记载,虞姬“{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2年}年仅28岁。 虞姬 轶事典故

女儿拔剑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项羽被刘邦困在了垓下,刘邦手下有不少人会唱楚歌,项羽几番突围失败,兵孤粮尽,夜晚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楚营里的将士们听见家乡的歌声,军心涣散,都纷纷逃跑了。楚霸王看见大势已去,心如刀绞,他什么也不留恋,只惦记着爱妾虞姬。两人饮酒帐中,不由悲伤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凄然起舞,忍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的这一首《垓下歌》,既是历史上少见的绝命悲歌,也是爱情的悲歌,虞姬为了让项羽不再有牵挂,唱完《垓下歌》,拔剑自刎。

项羽悲恸万分,在仓促间只好草草掩埋了虞姬,随即项羽带着八百骑兵连夜突围而出,被汉军追至乌江边,乌江亭长说江东还是霸王的地方,汉军没有船,让霸王渡江东山再起。项王说,自己当年与江东8000子弟出征,已全部战死,自己不愿苟且偷生,并无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谢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将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引渡,然后率领28个子弟兵执短兵器和杀来的汉军再次拼杀,最后项王见到自己的旧部下吕马童,说:不是我项羽不能打,今天天要亡我,我又奈何,既然老朋友都来了,那就让老朋友得万户侯(刘邦当时用重金购项羽首级),于是慷慨地自刎在乌江边,将头送给了吕马童。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翦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霸王别姬

清朝诗人何溥的《虞美人》诗云:“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指虞姬)。” 认为八千楚军被迫投降刘邦,没有一人像虞姬那样的坚贞。“霸王别姬”是秦汉时期最为动人的故事之一。虞姬忠于爱情,为让项羽尽早逃生,拔剑自刎,其情,惊天地!其义,泣鬼神!作者在画中运用动感很强的涡轮线、夸张的衣袖以及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桔红色来表现虞姬刚烈的性格。这里的霸王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京剧霸王脸谱,为了不夺虞姬的形象只把霸王隐在虞姬舞动的袍子中,霸王细密的胡须直线和虞姬身上的涡轮曲线形成静与动的对比,更衬托出虞姬舞剑时镟转的动感。 画内题诗用的是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再看《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

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饮剑何如楚帐中。

诗的大意是:夜闻乌骓马的嘶鸣,叫人肝肠寸断。虞姬在幽恨中直直地对着眼中有两个瞳子的项羽大将军。项羽部将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后来被剁为肉酱而投降了刘邦,何如虞姬那样自刎于楚帐中而芳华百代?关于虞姬,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简略的交待。

项王被汉军围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夜闻四面楚歌。”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虞姬对项羽的和歌,据《楚汉春秋》记载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另据《情史·情贞类》记载:“(虞姬和歌之后)姬遂自刎。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虞美人草”,多么动听的名字!

虞姬死于四面楚歌声中,张爱玲在读中学时所写的《霸王别姬》里,却感叹:“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将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他们会送给她一个‘端庄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諡号……”就算楚霸王当了皇帝,她也不过是成千上万的贵妃中的一个而已。

虞姬究竟是什么人?她的绝世容貌如何?早已消失在历史帷幕的深处。在现代,梅兰芳等艺术家,一直借题发挥,扮演《霸王别姬》,让她到台前且歌且舞,亦悲亦泣,把“幽恨”二字张扬到了美学的境界。虞姬形象如何,我们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拥有美貌、才艺与风情三大优势(林黛玉笔下的五美,包括她自己 ,都是色、艺、情三者兼而有之,所以林妹妹才如此地惺惺相惜),这就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王像《金瓶梅》开篇里说的:“只因撞著虞姬……豪杰都休。”从历史和政治上来说,项羽是败军之将,刘邦是开国之勋。但从人格力量和美学角度看过去,项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后一搏的生死关头竟然对虞姬“泣数行下”,让后人,至少是让我觉得,这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大将军更有人情味,更具个性光彩,比起刘邦来也就显得更真更善更美。 有趣的是,项羽与虞姬,貂蝉与吕布,西施与勾践、夫差,王昭君与汉元帝、匈奴单于呼韩邪,红拂女与李靖,甚至绿珠与石崇,这五组男女关系中,当作为历史叙事的时候,人们注重的是它的男主角,但一旦当作人生际遇去解读、吟诵、传唱、演绎时,女性形象大都光彩照人,甚至使刻板、枯燥、冰冷的历史教科书也因此有了人性的光彩和生活的温情。

生平

史书中对虞姬的记载的较少,甚至连本名都没有记载。在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记载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后来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是有人推测“虞”是美人的名;二则“虞”是美人的姓,《辞源》备有此说。而“虞姬”则是后人对其的称呼,关于“姬”这个字,也有一定的说法,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则是“姬”是古代妇女的美称。虞姬的姬可以归为第二义,即美称。总而言之,人们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与“虞”字有关,而她的真实姓名,却成为了一个谜团。

相传(非正史),项梁杀人避祸携项羽由下相奔吴中,即今日苏州地。虞氏为会稽郡(秦末置春秋吴、越地域为会稽郡,以吴(今苏州)为郡治)吴中望族。项梁叔侄在此结交江东子弟。虞姬,慕项羽英名,嫁与项羽为妻,陪伴左右。抑或可以说是项羽有幸得识虞姬,得此佳人,共谱华章。

虞姬常随项羽出征,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于败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汉军围困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

此际,这位叱吒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史称《复垓下歌》或《和垓下歌》)歌罢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项羽奋战之斗志,希冀胜利突围。死后葬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城东15华里、303省道南侧有虞姬坟。

此诗《史记》、《汉书》都未见收载。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加以引录,始流传至今。《楚汉春秋》为汉初陆贾所撰,至唐犹异。刘知风、司马贞、张守节都曾亲见,篇数与《汉书·艺文志》所载无异。本诗既从此书辑出,从材料来源上说,并无问题。有人认为汉初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颇疑其伪,但从见载于《汉书·外戚传》的《戚夫人歌》及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注》的《长城歌》来看,可知秦汉时期的民间歌谣,不乏五言,且已比较成熟。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考史》认为此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五言诗,可见其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之重要。

后来清朝有位诗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诗一首:“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虞姬如此大义凛然、忠于爱情,人民至今传颂不已。

更也有近代词人喋血赞扬虞姬的诗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英雄末路美人怨。也持吴越薄钢刃,香魂血溅乌江岸。”表现了虞姬忠烈的性格。

出生地

今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

沭阳县颜集镇为虞姬故乡 ,境内有虞姬沟蜿蜒半境,此沟因人得名,沟畔有胭脂井、霸王桥、九龙口、点将台、项宅等史迹。沭阳,隶属江苏省宿迁市,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据《江西吉安庐陵项氏家谱》记载:虞后生时五凤鸣于宅,异香闻于庭,生于丁丑(公元前224年)卒己亥(公元前202年),葬彭城。

沭阳民间关于虞姬的传说佳话也是颇多。据介绍,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曾任沭阳知县,离任43年后重游沭阳时,特地再到颜集乡凭吊虞姬,作有《过虞沟游虞姬庙》诗,并自注“相传,虞故沭人也”。民国期间沭阳当地曾对虞姬庙进行修建,后该庙在抗战期间毁于战火。

墓地

灵璧墓

到灵璧县城东、宿泗公路南侧,有一片终年常绿的树林,树林中有一座古墓。墓基隆起,碑石林立,静穆凝重。这就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虞姬墓。园内有陈列室,陈列室采用砖木结构,粉墙小窗,青灰色小瓦,内进雕梁画栋,结构巧妙。

庙宇

明朝崇祯年间,虞姬故乡人民在颜集镇西首建立虞姬庙,以祭祀这位巾帼英烈。

清乾隆三十年,乡人吴九龄重建中殿、大殿,四十年重建后楼。光绪初,宿迁叶祥麟重修。庙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装塑像,显示家乡人民对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

虞姬的诗文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两汉·虞姬《和项王歌》

和项王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爱情

历代咏虞姬诗选

黛玉五美吟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黛玉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宝玉芙蓉女儿诔

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觳,沁芳之泉,枫露之茗,

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

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

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

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

忆女儿曩生之昔,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

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

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

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姊妹悉慕ゎ娴,

妪媪咸仰惠德。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孚 ),(茨施)妒其臭,(侪)兰竟被芟锄!

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

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

故尔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坎)颔,诼谣(奚)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

既ど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

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

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

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

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

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

委金钿于草莽,拾翠(阖)于尘埃.

楼空(支)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

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

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

露苔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

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

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斗草庭前,兰芽枉待.

抛残绣线,银笺彩缕谁裁?折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

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涉芳园,今犯慈威,复拄杖而遽抛孤柩.

及闻(彗)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

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磷,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

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

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

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

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

钳婢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在君之尘缘虽浅,然玉之鄙意岂终.

因蓄拳拳之思,不禁谆谆之问.

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

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以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

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殊,其理则一也.

故相物以配才,苟非其人,恶乃滥乎?

始信上帝委托权衡,可谓至洽至协,庶不负其所秉赋也.

因希其不昧之灵,或陟降于兹,特不揣鄙俗之词,有污慧听.

乃歌而招之曰:

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

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

望伞盖之陆离兮,抑箕尾之光耶?

列羽葆而为前导兮,卫危虚于旁耶?

驱丰隆以为比从兮,望舒月以离耶?

听车轨而伊轧兮,御鸾鸥以征耶?

问馥郁而飘然兮,纫蘅杜以为攘耶?

炫裙裾之烁烁兮,镂明月以为铛耶?

籍葳蕤而成坛畸兮,檠莲焰以烛兰膏耶?

文瓠匏以为觯(甲)兮,漉(灵录)以浮桂醑耶?

瞻云气而凝盼兮,仿佛有所觇耶?

俯窈窕而属耳兮,恍惚有所闻耶?

期汗漫而无夭阏兮,忍捐弃余于尘埃耶?

倩风廉之为余驱车兮,冀联辔而携归耶?

余中心为之慨然兮,徒叫叫而何为耶?

君偃然而长寝兮,岂天运之变于斯耶?

既窀穸且安稳兮,反其真而复奚化耶?

余犹桎梏而悬附兮,灵格余以嗟来耶?

来兮止兮,君其来耶!

若夫鸿蒙而居,寂静以处,虽临于兹,余亦莫睹.搴烟萝而

为步幛,列枪蒲而森行伍.警柳眼之贪眠,释莲心之味苦.

素女约于桂岩,宓妃迎于兰渚.弄玉吹笙,寒簧击(与).

征嵩岳之妃,启骊山之姥.龟呈洛浦之灵,兽作咸池之舞.

潜赤水兮龙吟,集珠林兮凤翥.爰格爰诚,匪(斧)匪(举).

发轫乎霞城,返旌乎玄圃.既显微而若通,复氤氲而倏阻.

离合兮烟云,空蒙兮雾雨.尘霾敛兮星高,溪山丽兮月午.

何心意之忡忡,若寤寐之栩栩.余乃欷嘘怅望,泣涕傍徨.

人语兮寂历,天籁兮(云当).鸟惊散而飞,鱼(树)喋以响.

志哀兮是祷,成礼兮期祥.呜呼哀哉!尚飨!

虞美人

清?何浦

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

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

濠州七绝之虞姬墓

苏轼 (宋)

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

虞姬墓

宋?范成大

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

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虞姬》

明?朱静庵

力尽重瞳霸气消,楚歌声里恨迢迢。

贞魂化作原头草,不逐东风入汉郊。

五美吟之虞姬

清?曹雪芹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虞姬伏剑

明?胡奎

当年玉斗碎鸿门,碧血空沾楚剑痕。

满地落花皆汉土,不知何处箸春魂。

咏古

清 ?田雯

谁教玉体两横陈,粉黛香消马上尘。

刘项看来称敌手,虞夫人后戚夫人。

咏虞姬

清?谢启昆

八千子弟失江东,止有虞兮效始终。

死共乌骓埋骏骨,生怜红粉是英雄。

花间名字留芳体,帐下悲歌泣晓风。

若使当年成帝业,宁同吕雉祸深宫。

虞姬墓

清?袁枚

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

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

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是什么

“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是“亦各从其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意思是: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

节选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译文:

孔子说:“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扩展资料

《伯夷列传》是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论语中最初这句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是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举止的一种认知:大道,不同,君子不会刻意的选择去谋了。这是一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豁达浩然君子之气。

是说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而现代对这句话的意思多指人生价值观不同,不能走同一条道路。

典故

1、管宁与华歆割席断交

《世说新语·德行篇》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管宁、华歆曾一起在陈球门下学习,所以两个人是同学关系。管宁之所以割席,表面上只是因为两件小事:华歆拾金及观看高官车马。但管宁从这两件事中看出了华歆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思,这与管宁自己淡泊名利的价值观相冲突,所以管宁才毅然割席。

无论是管宁的淡泊名利,还是华歆的追求名利,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一个社会,既要有恬淡的君子来树立道德典范,也要有上进的士人来建立世功。管、华的断交,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彼此的道不同。

2、嵇康与山涛绝交书

嵇康和山涛都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他们之所以绝交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两人的思想倾向不同,二是两人在政治上的立场不同。

嵇康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山涛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心中仍有入世建功之心。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所以对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十分不满。山涛则先在魏做官,后又成为司马政权中的重要一员。

两人虽然有这些不同,但基本都秉持着“君子和而不同”的态度,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彼此也相安无事。等到后来山涛想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的职务时,一下子就刺激到了嵇康。作为魏室宗亲,嵇康是不可能投奔司马氏政权的,作为朋友,山涛应该明白并且理解这一点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嵇康给山涛写了这封绝交信。在绝交书中,嵇康列举了自己不能出来做官的理由,所谓“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概括起来,其实就是说自己不想失去本心,希望山涛能够理解他,不要强人所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夷列传

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前进的根本保证。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没有别的更好的道路可走。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因为人民民主专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的好形式,是争取和巩固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手段。

3、坚持中国***的领导,是因为中国***是领导核心,没有***的领导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因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指南。

扩展资料

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动摇了其中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将四项基本原则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团结全国人民,目标一致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胜利前进。

资料来源:人民网 --党史频道--四项基本原则

关于“虞姬原文_翻译及赏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4189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