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古诗《蜂》原文及译文鉴赏(古诗《蜂》的意思是什么?)

古诗《蜂》原文及译文鉴赏(古诗《蜂》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3    点击:  474 次

古诗《蜂》原文及译文鉴赏

网上有关“古诗《蜂》原文及译文鉴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诗《蜂》的意思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蜂》

 唐代: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鉴赏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扩展阅读:罗隐故事传说之天降面粉与落雪

 传说有一年冬天,罗隐又京试落第了,他的心情十分沮丧,再加上囊中羞涩,只得在长安街市上卖字糊口。一天,他连买墨条的钱也没了,于是就到处溜达。到了晌午,肚子实在饿得堂不牢了,就走进店家讨口饭吃,可是,进了好几家店,店老板都像是前世欠他多还他少的说:“朝廷俸禄天天加,自己都吃得上顿没下顿了,年纪轻轻的懒汉骨头,出去出去!”罗隐走出第四家小吃店后,仰首对天呐喊道:“天哪,我前世作了什么孽了呀,老天爷,你就下点面粉给我吃吧。”话音刚落,但听得北风呼啸,灰蒙蒙的天上,骤然漫天飘下了白茫茫的面粉。一时间,长安大街上的人们纷纷拿着畚箕和扫把,走出家门在抢夺上天赐予的面粉了。那些个老板都手执卫身棒,指挥着他们各自的佣人,“快点!快点!”还没过十几分钟,抢面粉的人们就开始大动干戈了,霎时,街面上呈现出一片打闹的混乱局面。正在这当口,一队骑着白马的官兵来了,他们手中挥舞着马鞭,对着杂乱的人群猛抽过去。其中为首的对大家大声喝令:“所有的人听着,天上落下的面粉就是皇粮,你们必须全部交给我们。否则,格杀勿论。”看到这些,罗隐后悔自己开了金口,即将酿成惨祸。于是,又对着苍天大喊道:“苍天哪,我宁愿自己饿了,落面粉快好落歇了”。说来真神奇,罗隐的这么一句话,天上落下的面粉,马上变成了会融化的雪了。原来是上天把罗隐的“好落歇了”,听成了“好落雪了”。

 扩展阅读:后世对罗隐的纪念

 罗隐碑林,位于浙江省富阳区新登境内。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追念先贤,示教后人,一九九五年,富阳市政府择址新登镇葛溪帝贤明山北山腰兴建罗隐碑林,碑廊内树立一批花岗岩碑,镌刻当代书法家刘海粟等题写的书法艺术精品。碑林里面有两个露天的院子,分上下两个台阶,四周镌刻着当代书法家刘海粟等题写的四十多块书法艺术精品。走廊墙壁上有十几块黑色大理石分别雕刻着我国当代书法家篆写的罗隐诗句。沿院子两边走廊往上走四十多个台阶,便是罗隐纪念厅。纪念厅内有一座两米多高的罗隐石雕像,雕像旁边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雕刻着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篆写的罗隐诗句。

 

古诗《蜂》的意思是什么?

四年级蜂的古诗如下:

《蜂》唐 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唐·罗隐。

2、游飏下晴空,寻芳到菊丛。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去住沾馀雾,高低顺过风。终惭异蝴蝶,不与梦魂通。—《寒蜂采菊蕊?》唐·耿湋。

3、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咏蜂》明·吴承恩。

4、年年花市几曾淹,斟暖量寒日夜添。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脾咏蜂》 唐·钱起。

蜜蜂4个年龄段的分工:

1、幼龄蜂。

1到6日龄的工蜂称为幼龄蜂。幼龄蜂主要的工作是保温、孵化和清理巢房。另外幼龄蜂还可以调制蜂粮和喂养大龄幼虫。

2、少龄蜂。

7到18日龄的工蜂称为少龄蜂。少龄蜂主要的工作是内勤,由于少龄蜂王浆腺腺体发达,所以他们会产王浆、会喂养蜂王和喂养3日龄以下的小幼虫。少龄蜂还能泌蜡造脾、调制蜂粮和酿造蜂蜜,他们是真正的内勤高手,之呼所有的内勤工作都有他们的身影。

3、成龄蜂。

18到30日龄的工蜂称为成龄蜂。成龄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勤蜂,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蜜、采集花粉和采水。成龄蜂是最忙碌和最辛苦的蜜蜂。每次外出采集,需要寻找成百上千的花朵。蜜蜂最适宜的采集范围半径是1千米,这也是最具有经济价值的采集范围,因为蜜蜂每飞行1千米需要消耗蜂蜜0.5毫克。

4、老龄蜂。

30日龄以上的工蜂称为老龄蜂。老龄蜂的主要工作是采水和守卫巢门。当外界蜜源植物大流蜜的时候,他们也兼顾采蜜工作。当外界缺乏蜜源的时候,他们会兼顾寻找蜜源。老龄蜂性情相对暴躁、容易发怒、爱蜇人,所以老龄蜂多的蜂群更凶悍。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

尽:都。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蜂》唐,罗隐的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全文翻译:

不管是平平的地面还是在高高的山峰,所有鲜花盛开的的地方,都被蜜蜂们占领。它们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那些醇香的蜂蜜呢?

诗文赏析:

《蜂》,唐代着名诗人罗隐(833—909)所作。是以蜜蜂为比喻,表达了对辛勤耕作的劳动人的赞美和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和不满。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谗书》里的讽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谗书》跋)。

诗句为谁辛苦为谁甜描写的是什么 出自哪里

诗句为谁辛苦为谁甜描写的是蜜蜂。古诗意思是: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这首诗通过对蜜蜂形象的描写,歌颂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生活,并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诗句为谁辛苦为谁出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翻译: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蜂》全文赏析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贡献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蜂》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大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关于“古诗《蜂》原文及译文鉴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631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